【加拿大豪邁開拓史】(22) 安樂始於役
作者:龐林
英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促成私有財產得到法律保護;尤其專利保障到未來之收益,因為有法律對保護專利,資本家預期會有收益,資本主因此願意長期資助進行研發。瓦特的蒸汽機理論廣泛應用成火車、輪船、紡織機;1760年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啟幕。
工業的發展,促成美洲殖民,工業原料需求,帶動美洲探勘出銀、鐵、鎳、鋁等等礦產,而歐洲需要的蔗糖、棉花、糖漿和靛青,要種植生產,載回到英國加工。美洲出現勞動力之需求,即產生非洲奴隸之供應,美洲需要日常生活用品,巨大需求市場促成輪船遠洋貿易,奴工供應可以換取日常生活用品,成為貿易模式,三方接利。在西歐、非洲、美洲之間原材料及奴工形成[大西洋三角貿易]。東印度公司獲利為英國開始有能力興建炮艦。
三角貿易促成殖民
世界的文明是智慧激盪及戰爭手段激勵效果產生。初期,英、法等國船隻提供出口產品,非洲提供奴隸,美洲銀礦尤其墨西哥提供白銀,各地種植園提供原材料,中國是瓷器、絲綢、茶葉開始。1562年,英國人約翰霍金斯第一次航行就在獅子山找到願意出國的奴工,運到海地換取獸皮和糖運到英國,利潤很高,形成模式。第二次航行時,伊麗莎白女王和高官也秘密投資;這次,只用奴隸就換回一船白銀回英國。第三次航行,仍是要進行奴隸貿易時,西班牙艦隊攻擊他的船隊,約翰霍金斯和表弟法蘭西斯德雷克差點無法回來。1588年英國艦隊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時,霍金斯以少將身份參與海戰,而德雷克是英國海軍中將;奴隸販子頭子也隨著因為建立戰功而晉升為皇家海軍將領;霍、德二人戰後被封為爵士。英國有了海上霸權後,在大西洋三角貿易中即成為重要的角色。
對東印度公司而言,英國最初目的並不是在政治上接管這個大陸,而是企圖找到原料產地、市場銷售地與國際貿易中轉運站及遠養休息補充蔬果、飲水,暫時宿營棧地;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官員常說一句話:「要貿易不要土地」。首任印度總督哈廷斯(Warren Hastings)在1818年說:「總有一天,英國將依照正確的原則,將在逐漸過程中,對這個國家的統治權奉還回去。」當時,英國人來時,印度人是把英國人當成外來政權伊斯蘭教統治的解放者,印度人當時願意去英國統治區工作,對英國統治不排斥,而且持歡迎態度,自願帶路或加入英國僱傭軍。
資本主義始於遠貿
英國發現,政治上當地沒有想像中的複雜,之後才介入經營統治權,有50年,英殖民地都只在遠離蒙兀兒王廷治理範圍的遠方東南部設哨,派員部署治安崗哨。
英國首任遠征軍總司令克里夫,戰利品含金條、銀錠、寶石值16萬英鎊,在國會報告是取自孟加拉首府的宮廷庫藏3700萬英鎊,多數用於建設,離任時,留下7萬英鎊給軍隊。英國派來總督哈廷斯曾經涉嫌巧立稅目,橫徵暴斂被檢舉後,英國政府對哈廷斯曾經彈劾審判,政策上,殖民政府不准營私舞弊。這部分與日本治台,政策相同。
不完全的資料,1799年英軍攻佔邁索爾省府時,從王宮取到戰利品12000萬盧比。東印度公司土地制度,在1800–1801年度,管區田賦總額是420萬英鎊;1856–1857年度,田賦總額是1772萬英鎊。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73頁,英國對印度的掠奪,1757–1815年間,財富收入達10億英鎊。不過用現在股票上市營業報表來看,這10億英鎊數字應是總營業額,營業額大,不見得就是賺錢。工人人數是以百萬計,龐大開銷,還有附帶茶葉、橡膠和咖啡等種植園收購付款、製作、人事、船艦運輸成本;尤其翻船全賠,水手生命成本都要計算。重點還有,修築鐵路,賣來火車頭、車廂開銷費用都很龐大,例如孟買、加爾各答、巴拉卡德等地,曾經興建一批棉紡廠、麻紡廠、煉鐵廠等,成本都是東印度公司營運的營業開辦費用。
東印度公司有責任
不過審視印度殖民地時代,確實曾經不良商人為了發財,不惜手段;孟加拉大饑荒,總督府監督有很大責任。有許多歷史將孟加拉數度發生大饑荒歸咎於總督府種殖罌粟製成鴉片、種棉花採收、黃麻、藍靛、咖啡、橡膠、茶葉,都有,但實際還有其他更明顯的主要促因;重點是當地工人缺乏責任,一有風吹草動就擅自逃離農場,語言隔閡也是問題,耕耘播種收割要配合時令;饑荒不斷,連二戰期間,並沒有鴉片生產問題,1943到1944年饑荒也奪走3–400萬人生命。依歷史,孟加拉數度大饑荒餓死實際數字含大量瘟疫。
1921年11月,抵制皇太子訪印,甘地向國大黨建議抵制歡迎王子的活動,有數萬人參加運動,被移送法庭起訴。甘地不合作主義,不買英國鹽的運動,是政治問題,屬於獨立運動。
印度人多數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將社會人士分為四個階級,其種姓制度是講求前世今生,教導人不要反抗天生命運不公平,這是在為前世修行建立後世恩澤。這種教義在印度普通百姓心中根深蒂固,有點像中國的以逆來順受,接受命運。在這種教義下,認為這是神賜給自己的磨難成長。(下篇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