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民党师长的淮海战役日记

现今这本《企大日记》第七册,由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25军第148师副师长钱卓俨在1948年所记,其人字企大,故自名《企大日记》。由日记的封面及内中文字可以推断,在此之前还应该有前六册,可惜目前已无处可寻。当年,这本日记匆忙遗失在宿县战场上,后由我中原野战军某部宣传队长王云捡拾保存。王云曾长期担任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出著名的电影剧本《江山多娇》,后经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同名影片,另创作了反映淮海战役进程和人民解放军英勇事迹的话剧《决战》。以上作品的最初创作灵感,其源头大约来自于钱卓俨这本数十页厚的战场日记。

日记封面上记载的时间是“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亦即公元1948年10月25日到11月15日之间的日记,而这段时间正处于淮海战役的前期阶段。这个资料珍贵而难得,对于深入了解当年那段内战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现择其要者,摘录、选登部分日记内容。透过日记所记载的这些内容,我们能管窥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乱象。一叶而知秋,日记以国民党军将领个人的当下历史和私人视野的方式,清晰地表明,当年国民党政权败退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十一月十一日 星期四

剿总原拟令本师开徐州守备飞机场,经查明本师全部士兵不足一个团,且武器不足编制数十分之二,随后准予免去,复令本师接替宿县城防,殊不知本师仅有之二三百枝步枪,每枝只有子弹十五粒,如何打仗?高级指挥部如此糊涂,空有胜算……

国民党军第148师在1948年6月时为第148旅,原隶属整25师,豫东战役(也称为黄泛区战役)受损之后调皖北宿县地区整补,暂脱离整25师序列,由徐州“剿总”直辖,旅长原为廖静安,后由刘清昶继任。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前恢复师番号,隶属第25军。师长刘清昶,副师长为钱卓俨。

由11月11日这篇日记,可以从编制角度看出导致国民党军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中大小军官普遍大喝“兵血”,全军吃空额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日记中,钱卓俨所辖第148师编制万余,而实际却只有几百人。因战力不足,实在无法接受军令去守备徐州机场,只得转而接替宿县城防,受津浦路南段“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宿县城防司令”张绩武指挥。此外,据相关资料,国防部军米局在下拨军粮时,也经常大肆克扣。他们往大米中掺沙掺土,皆习以为常。对于此事,蒋介石素来了解,但始终无计可施,感到非常挠头。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是蒋介石的绝对嫡系,但领到的军米同样是米石混杂的劣质米。军需官曾拿着米样去让军长黄维看。黄维看后勃然大怒,拿着米去找蒋介石告状说:“校长,这米哪是人吃的?”蒋介石回答:“怎么不是人吃的?”黄维脖子一拧:“那你尝尝!”蒋介石却说:“培我(黄维的号),你该去陆军大学深造去了。”

黄维把事情说透了,由此丢了军长官衔,到陆军大学读书去了。在那个年代,上峰克扣军米、军饷历来是潜规则,军官吃空额也是天经地义。几百号人起码领几千号人的军米,当官的再一倒卖,便可大赚一笔;枪支子弹同样也可以倒卖。另外,军饷数量更是另一大黑洞。

此段日记所载,既是国民党军队的痼疾,也是国民政府结构性的腐败。这样处处黑暗的军界,腐败丛生。如此低下的战斗力,如何不打败仗?

卅七(48)年十月二十七日 星期三

佑(友)哥于十一日返宜(兴),十三日去沪,余十七日抵家,迄未与晤。长兴煤矿经理刘子荣今日由沪来宜(兴),拟约同友哥去长兴勘察,谋复矿事宜,晚以电话问南京,友哥亦不在,真怪事。

长兴煤矿位于浙江长兴的牛头山,与安徽广德交界,与江苏宜兴毗邻。从日记上看,钱卓俨的家应该在宜兴。钱卓俨虽然履历不详,但他有个兄长,就是钱卓伦中将—抗战胜利后,历任国防部第一厅厅长、参谋总长办公厅主任,1949年11月去台湾。彼时彼地,“国统区”物价飞腾,金圆券形同废纸。军官无论军衔大小,若不喝“兵血”、不克扣军饷,还不兼做生意,日常开销便常常难以为继。因此,国民党的军官普遍经商。而这,也是导致部队缺乏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官的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还真愿意去关心战局呢?

钱卓俨的日记中记载了与商界的联系与互动。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军官与人合伙开煤矿,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就不可能安心地率领军队整军肃武、专心备战。淮海战役爆发时,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准备让海州的部队撤往徐州,但这一绝密命令还没有通知第9兵团司令官李延年,却先通知刘峙自己在海州的商店经理,指示他时刻准备撤离买卖,结果闹得满城风雨。李延年闻讯大骂道:“刘老总把自己的生意看得比部队还重,不败天理不容!”

“红色间谍”郭汝瑰曾是国民党部队里的高官,担任过国民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第22兵团司令官。他对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化知道得一清二楚,尤其对军官做生意深恶痛绝。20世纪90年代,杨尚昆任国家主席时,郭汝瑰曾对杨尚昆提及:“部队不能做生意,否则就没有战斗力了。”

十一月一日 晴 星期一

自限价政策实施以来,形成物资隐藏,抢购风炽,社会情形极为不安。行政院乃于昨晚下令自今日起开放限价,粮食准予自由买卖,其他各主要生活必需品及原料由各地方政府核议本价。呜呼,限价防线果被完全突破矣!商人又将为其胜利而庆祝。

 ……

自限价政策取消后,物价无不在上升,尤以日用品及菜蔬为最,货价比例,为金圆券发行初之五倍矣。

行政院长翁文灏宣布实行金圆券政策,而仓促之间推出的金圆券,其失败直接导致了经济改革失败,最终拖累翁文灏内阁垮台。

所谓限价政策,即1948年8月2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宣布实施所谓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将物价限制在1948年8月19日价格的政策,不允许涨价,否则就是对抗政府,要予以严惩。于是,商人们纷纷把不许涨价的物资隐藏起来,囤积居奇,造成有价无市的局面。经济面告急,促使蒋经国带着“尚方宝剑”到上海担任经济督导员,“打老虎”,目标直指那些掌握大量物资的奸商和资本家。蒋经国上任短短几天,便踌躇满志,言出必行,先后出动六万军警进行全市大搜查,命令“凡违背法令及触犯财经紧急措施条文者,商店吊销执照,负责人送刑庭法办,货物没收”。蒋经国把扰乱金融市场的责任归结到大资本家和大商人的身上,下定决心严惩这些“坏头”,就连对待青帮大亨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他都毫不留情。当时,市面上的物资越少,抢购风就越厉害,甚至棺材都被抢购一空,导致购买棺材时竟还要实行实名制。市场上商品奇缺,就连放了几十年卖不出去的三寸绣花鞋都没有了。物资的严重匮乏,在更大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不久,上海稽查大队在突击搜查一家仓库时,发现内有大批囤积物资,连同药品、汽车,林林总总、应有尽有。查封者决定封存仓库,而仓库的后台老板则开始出面与蒋经国对峙。原来,此人正是蒋经国的表弟—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表兄弟俩剑拔弩张。蒋经国决心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下令扣押了孔令侃,封存了他的违禁物资。宋美龄闻讯,急忙给正在北平圆恩寺主持对东北作战的蒋介石打电话。蒋介石撂下电话立即启程赶往飞机场。其时,东北战局与华北战局都危在旦夕,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焦急万分:“总统将家事看得比国事还大,焉得不败!”

蒋介石到上海后,宋美龄从外滩中央银行二楼孔令侃被关押的地方强行破门而入,径直将孔令侃领走。蒋经国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蒋青天”的形象变成政治小丑。“老虎”打不下去了,金圆券制度随之破产。1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宣布破产,物价放开,不再限制。而这,就等于告诉商人们,可以无限制涨价。至此,“国统区”的经济开始迅速走向总崩溃。

这段日记可以佐证,当时物价已如脱僵野马,业已是金圆券刚发行时的五倍之高。腐败高发,经济若不稳固,国家就会出大问题。

十一月一日

沈阳战况已恶化,军政高级人员已撤离该地。如是,最后之东北据点放弃后,整个东北将完全为共军占据。忆总统屡屡昭示吾人:无东北即无中国,今东北已尽失,不知既倒之狂澜将何以挽救。

辽沈战役已接近尾声,传闻那些国民党高官们纷纷逃出东北沈阳。从这段日记可以看出,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军事失败,已不可避免。由此,无论在国民党政权的军界还是政界,皆感彷徨无着。人心不稳,大家普遍感到前途无望。

十一月二日 星期二

收租已开始,有若干佃户推说籼稻已无,等几天粳稻收齐即纳。其实,哪有如此好人会纳粳稻?其梦想几天新四军便到,彼当不纳租矣。顽劣刁风,可恨可笑!

这段日记中提及新四军。在江南地区,新四军的番号此时虽早已取消,但这一带在抗战时期是共产党、新四军异常活跃的地区,所以老百姓仍把共产党的部队称为新四军。淮海大战前夕,战局不稳,影响波及农村。农民们不愿向地主交租纳粮,而共产党的政策也在号召大家起身抗租。因此,农民们都在乡村消极对待着交租,盼望着解放。他们暗抗地主,不愿交米,理由是籼稻已无,等着交粳稻,但钱卓俨明白,粳稻籽粒阔而短,较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籽粒强度大,耐压性能好,加工时不易产生碎米,出米率较高,米饭胀性较小,而黏性较大。籼稻籽粒细而长,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籽粒强度小,耐压性能差,加工时容易产生碎米,出米率较低,米饭胀性较大,而黏性较小。哪有佃户会留存坏的交好的?只不过粳稻生长期长,以此为借口,等待新四军(解放军)来后,就可以不向地主交粮了。

十一月三日 星期三

翁内阁因经济改革失败,提出辞呈,王财长辞意更坚,中国今日之局面碍难支撑……

经济秩序业已土崩瓦解。此时,这个焦头烂额的政府还有何信誉可言呢?还有谁会愿意为这个腐朽没落的政权卖命呢?当时的行政院长翁文灏鉴于币改失败,宣布内阁总辞职;财政部长王云五过去曾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发明过字典使用的四角号码查字法,但面对国家经济即将崩溃的困局,却始终孤掌难鸣,一筹莫展。政府的财政状况委实一塌糊涂,辞职也便成为他唯一的选择。对此,钱卓俨在日记中哀叹:“中国今日之局面碍难支撑。”

十一月五日 星期五

美总统竞选揭晓,出冷门由民主党杜鲁门当选,有把握之共和党候选人杜威卒告落选。我国在外交立场上希望杜威当选,且以前陈立夫访欧,曾为杜威之竞选工作而努力,众信有绝大成功可能,殊不知终成泡影。按美总统候选人中以华莱士为最左倾,杜鲁门次之。

由于蒋介石政府的步步惨败,大量美元援助被打了水漂。新当选的民主党总统杜鲁门决定不再支持蒋介石政府。因此,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希望成了泡影。国际形势不利于蒋介石,美国对华关系肯定要发生变化。这等于让蒋介石雪上加霜。

十一月六日 星期六

连日报载徐州迄蚌埠之线军事紧张,陈赓匪部自郑州、开封东向攻徐州,陈毅部由鲁南豫东攻徐州,刘伯承部由皖北侧攻凤台、蚌埠,余本拟八日去京,十日返防,兹提前于明日赴京,八日回部……迩来人心之浮动已至极恶化阶段,传谣和谈空气甚浓,蒋总统有病将出国云云。

恰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淮海战役爆发。战局、时局的发展正如钱卓俨在日记中所描述的,而他本人也因开战要提前赶回宿县驻防地。此时,淮海战役才刚刚开始,国民党已经在整体战略上输掉了,丧失了民心、军心,人心浮动,谣言四起。当时一度疯传,蒋介石要借机出国避难。

十一月七日 星期日

上午七时启程,在宜京直达汽车中拥挤不堪,幸车子机件与轮胎帮忙,一路未出毛病。下午一时许抵京。

师长已有电报到京,催我返部。与裴哥谈,知总统决心戡乱到底。

当时国民党各师在首都南京都设有办事处,刘清昶师长催钱卓俨速回驻防地的电报就是发到办事处的。蒋介石发表演讲,斥责“国共和谈之谣传,纯为共产党所发动的宣传攻势,望全国同胞万毋轻信谣言,集中力量,必可消灭共匪”。这个“戡乱到底”的讲话,令钱卓俨十分失望。原来,那些有关蒋介石会因病出国的信息都是传言。此时,钱卓俨才清楚,蒋介石决心孤注一掷,与中共决一死战。

十一月八日 星期一

拂晓乘裴哥汽车到下关江边,在栅门内外旅客拥塞数千人头,滚滚空间无立锥之地。余正在出口处望江兴叹,有另一军官导由码头办公房中,绕进趸船,非特免除拥挤,而且不致脱班。既抵浦,车站,买票处拥塞亦同,正徘徊间,邂遇本师人员,彼均有票,相与混入登车。车中与军部郑处长雨龙及大德诸佳伴相说说笑笑,颇解寂闷。因迩来徐州、浦口间军运繁忙,车辆北上南下均多,上午八时开车,天黑抵板桥小站过宿。只行二百余华里。

这个裴哥应该是军政人员,有自备汽车。他把钱卓俨送到下关中山码头。只见轮渡进站口人满为患。正在这时,有军官带钱卓俨从办公室进站上船过了江。钱正为买不上票而发愁,恰巧遇见所辖第148师的同仁,于是顺利混上火车。上午八点,火车从浦口出发。他在车上遇见军部郑处长等人。火车走走停停,直到晚间才抵达一个名为板桥镇的小站。此地离浦口才100公里,而距蚌埠却仍还有100多公里。当晚,钱卓俨等匆忙路宿在板桥镇。

十一月九日 星期二

拂晓前火车继续北开,下午一时到蚌埠。因固镇南铁路被匪夜间破坏,今日北上车路不通。乃在蚌住一宿,仍与大德等作伴。

第二天一早出发,下午一点多到了蚌埠,当夜就住在蚌埠。

十一月十日 星期三

幸八路军未继续扒路,今晨已通车,七时开车一百八十华里,行程迄下午三时方抵宿县师部,一切在改进充实中。余既下车,即觉心胸安定,一扫在后方之动荡疑惑之心理。

钱卓俨从南京出发,返回所辖第148师在宿县的驻防地,二百多公里的路途,却整整走了三天。直到11月10日下午3时,他才到达宿县的师部。因前方暂时无动静,所以钱卓俨说:“余既下车,即觉心胸安定,一扫在后方之动荡疑惑之心理。”

然而,此时已是决战的前夜。第二天,即11月11日,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陈锡联部领受攻克宿县的任务,11月14日,该部第8旅成功攻占了宿县火车站。

《企大日记》记载的日期至11月15日中断。日记的主人钱卓俨,他的行踪止于这场战事。是被俘?是战死?还是失踪?最终下落不明。

一叶而知秋。《企大日记》以国民党师长私人的视角记录了彼时彼地混乱的时局,或多或少可以对60多年前那段大变革前夕宏大的历史规律有所揭示,客观上为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提供了独特的佐证。

这本遗漏在战场上的《企大日记》,原件至今还保存在王云的儿子、许昌市文化局王晓思的手中。我有幸读到该日记,遂有此文。

来源:炎黄春秋 / 王晓华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