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究竟是什麼?
林達敏
美國和中國,曾經發生過五十年的冷戰。現在冷戰結束,意識形態的競爭已經消失,但中國崛起,又和美國發生了大國的競爭。中國的領導人,清醒地意識到可能面臨的威脅的性質、程度和方式。雖然中國不搞霸權,不侵略別的國家,為了保證國家安全,維護統一和社會安定,必須消除周邊國家的疑慮,促進友好,訂下防禦性的經濟、外交、軍事戰略方針。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於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的經濟合作概念,旨在沿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推進貿易、投資、能源資源、金融以及生態環保的合作,深化城市、港口、產業園區的合作,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協助當地增加就業,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
在實際的推行方面,將建築50,000公里的高鐵,連接中國西部和東歐,用油管、水道、電纜、港口、機場把歐亞大陸連接起來,又用簡化海關手續,減少關稅,協調金融機構,把歐亞大陸打造成一個經濟體系。這樣的計劃,為中國過剩的生產力提供需求,為鋼鐵、鋁、水泥業和放緩了的建築業提供新的市場,也帶動西部地區的開發。
中國打算以一千一百億美元成立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和“絲綢之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提供經費。這是倣傚美國所控制的“世界發展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以及美國日本所控制的“亞洲建設銀行”,中國這兩個金融機構,會與美日所控制的三個金融機構合作,互補長短。
“一帶一路”是全球經濟戰略,也是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的全球軍事戰略。美國的全球軍事戰略,是把戰場推離美國,使戰爭不會在本土發生。他們的戰略思想源自美國海軍的戰略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他認為制海權對國力最為重要。海洋的航線,能帶來大量商業利益,因此必須有強大的艦隊確保制海權。他也強調海洋對國防的價值,認為制海權可保國家免於在本土交戰,而海軍對戰爭的影響比陸軍更大。他主張美國建立強大的遠洋艦隊。美國建立了七支艦隊。
“一帶一路”是對美國萬一與中國開戰的後勤保障。國防戰略必須防患於未然。中國的門戶,皆在海岸沿線,美國必重施故技,封鎖中國沿海。而且美國擁有十四艘航空母艦,中國只有一艘,第二艘還沒有建成,美國還可以切斷海上的運輸線。中國在短時間內難以趕上美軍的技術和裝備。把歐亞大陸連接起來,物資就能從陸路進入中國。現在用火車從東歐到西安要20天,但高鐵建成後,只需10天。
歐亞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人口占全球的70%,教育程度已大幅度提高,漸漸追上美國,而資源比美國豐富得多了,且生產量是全世界的一半。因為它面積這麼大,工業和軍事設備可以藏在深山裡,人造衛星看不到,航空母艦和潛水艇的威力不能及。
根據英國地理學家和戰略專家麥肯德(Helford John Mackinder)的看法,近代歐洲縱然是透過制海權而雄霸世界,但歐亞大陸上的內陸國家的勢力仍是不可忽視的。因其所在位置,為海上船艦所不能及,將會不斷強大,然後就能擴張到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動員大陸的資源,建造艦隊,挑戰航海的國家。今後的世界大勢,將會是中國的大陸戰略,和美國的海洋戰略並行。
2017年1月,上任不久的美國特朗普總統,簽署行政命令,美國退出“泛太平洋戰略經濟關係協議”,“一帶一路”有了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這是經濟、外交、軍事的全球性戰略,加強了對外工作和對外交往,擴大在國際社會的迴旋餘地,為國內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如果在五十年中有相當的成果,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會大大增強,國家安全更有保證,國際地位更加提高,躍升為世界第一強國。想想看,五十年在歷史上只不過是很短暫的時間。(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