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馨香供佛來(六)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福慧增長的一炷心香
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兒子這麽早就飛黃騰達、少年進仕。
因此就把他送到寺院裏修行參學,並且要他先從行單(苦工)的水頭和火頭做起。這位少年得意的翰林學士,天天在寺院裏挑水砍柴,弄得身心疲累,而又煩惱重重,心裏就不停地嘀咕,不時地抱怨父親把他送到這種深山古寺裏來做牛做馬,但因父命難違,強自隱忍,像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地做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忍耐不住,滿懷怨恨地發牢騷道:“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寺裏的住持無德禪師聽到後微微一笑,也念了兩句偈回答道:“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裴文德嚇了一跳,從此收束身心,苦勞作役。
無德禪師這兩句偈中所講的一炷香就是心香,是轉貪瞋癡等無明煩惱為戒定慧的智慧之香。這一炷心香,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與清凈圓滿的福德相應,更勝過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珍寶的布施。因為清凈圓滿的福德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能轉煩惱為菩提,止啼哭得安樂。儒家常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都是從卑賤作務、苦役勞動中身體力行,磨礪意誌,最終功成名就。佛教更是重視苦行頭陀、勞役歷練,這可以充實福德因緣。假若參禪者以一炷香,心能橫遍十方,性能豎窮三際,心性與無為法相應,那就能得大智慧了。
戒定真香的含義
《大智度論》說:“華香木香,不能遠聞,持戒之香,周遍十方。”香味是人人喜歡的東西,甚至到了寺廟道場燒香,香也講究各種的香味,檀香、栴檀香、沉香等種種的好香;或者戶外的花香、樹木香等,這些香味都令人喜愛。
但是不管什麽樣的香,能聞到的香味都有空間限制,即使滿室芬芳,也不過是在有限的房間裏面,香味不能遍滿十方。
在眾多的香裏面,有一種香味可以遠揚,就是戒香。佛門裏的香贊《戒定真香》有云:“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意思是戒、定的香味,能普遍滿十方。
佛教的戒,相當於世間的道德規範,不管是否為佛教徒,或者受戒持戒與否,能夠自律自重的人,他的人格自然就芬芳,聲名自然會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