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在多伦多 ( 一)

本报专栏作者: 一 楷

上海,一直是一个奇怪的名词,它没有历史赋予它的底气,没有自然赋予它的秀丽,在百多年前,上海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是太平洋边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港口。直到被外族入侵,强制开关,上海是一个被迫发达起来的城市,但是,历史的契机也赋予它新的活力,上海成了亚洲人眼中的“不夜城”“东方魔月”。中国改革开放以前,那是顶呱呱地,基本上所有的商品都是上海制造,全国人民不太买上海人的帐,但是又觉得上海人的东西是蛮好用的,所以,对上海人不满但是又挺依赖,对上海人的那句“阿拉上海人”,更是“戳气”(看着讨厌)又无奈。上海成了时尚海派的代名词,成了内地经济发达的代名词,于是,“阿拉上海人”,多少觉得全国是不肯离开上海的,就好像,中国哪里都不及上海,上海人从骨子里滋生了那么一缕优越感,那么一点骄傲感。所以,上海人如果在上海的大街上,被一个外地人碍了手脚,那个火啊,直把脖子一梗,眼一斜,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乡下人,外地人。为什么这样看不惯外地人乡下人,外地人怎么了踩到上海人的尾巴了?

第一,那是看不起呗,你们外地人,不好好的呆在你们自己的家乡,人生地不熟的,还穷西西,跑到上海来赚钱,你看你看,把上海的边边角角弄得又脏又乱,上海人就像是一个有了洁癖的中年妇女,老是喜欢把衣服拿出去晒晒太阳,就连一点灰尘和折角都见不得,这眼里哪里还容得下那么多流动人口造成的社会治安和环境问题呢,这样外地人就惹来了闲言闲语“都是住着一帮安徽人,房租便宜呗,你看你看,那是苏北窟,环境卫生,一塌糊涂,他们都做低档工作,赚不到钱,所以都住在下只角”,下只角,就是上海方言,意思是下等的地方,没钱的穷人聚集地,这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词语,意为着一种社会等级的划分。当然,相反还有上只角,就是繁荣豪华的居住区,是有头有脸有钱的上海人住的地方,这层隔阂一隔就是一个世纪。虽然外地人不喜欢上海人,但是寄人篱下,也拿你没辄,可是,好笑的是,在上海市中心住着的这些所谓的上海人,根本没有几个是祖籍上海,我记得小学时候填祖籍,全班同学没有祖籍写的是上海,而一个真正的上海人却被挤到了上海郊县,反而又被上海人说成了是乡下人。上海人就好像一群没有根的浮萍,但却不能容忍外物的融入。

当然,原因之二就是,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就是还没来得及富裕的人,也背井离乡跑到大城市打工来了,有的人甚至从小民工,做到包工头,最后有了自己的建筑队,这样外乡人发达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于是,从上海的保姆市场,到建筑工队,甚至到高素质的科研队伍,都和外来务工者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这上海人也离不开了“乡下人”“外地人”,每年过年都是上海人“保姆荒”“民工荒”的时候,这大到整屋装修,小到马桶维修,这上海人的生活不便就好像掉了拐杖的老太太,巴望着外地人早些回来,好把拐杖拾回来。同时,能吃苦耐劳的外地人,也同样抢了上海人的“饭碗“,从扫大街的阿姨到外来务工的大学生,上海人看着自己碗里的香饽饽,一个个被外人拾走了,自己却下岗的下岗 , 待业的待业 , 有些上海人的房子被外地人形容成为小蒸笼 , 因为又小又热还潮湿。中国改革开放了,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勤劳的人,富起来了,聪明的人,富起来了,先知先觉的人,富起来了。于是,有的上海人,把自家的房子一次比一次好的更换着;有的上海人,小富即安,每天老酒咪咪,利息拿拿;有的上海人,有钱了,全世界旅游;还有的上海人,很大一部分的上海人旧房拆迁,分了一笔动迁款,十万左右,那是 2000 年左右,他们把钱往银行里一存,等房价下来,再买房。这些人惨了,房价一路往下走,当时十万,可以买一室一厅,现在上海买房,十万没辙了,人家都说上海人,门槛精,会算,但是啊,不一定,门槛精会算,有时会算错。 1999 年,我妈妈单位有个同事,要买房,当时在锦江乐园有一套房,两室一厅, 15 万,全家人都很看得中,他说,还他 13 万,等明天再来,等明天再来,房子已经被卖,现在房子 100 多万,但他手里还是那紧巴巴的 15 万元钱。倒是外地人,在上海买房,有钱就买,毫不含糊,这不,外地人,很多都成了正宗的上海人,而上海人却错过了买房置业的最佳时机。现在上海市中心住的人,是说外国话的,市边区,住的是说普通话的,住在乡下郊区的是说上海话的,在市中心老上海人,快成了少数民族了。可能这就是风水轮流转吧,现在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每天奔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的外地人,比本地人还多。自己都还没来得及买到大屋,这房价却被温州人炒到天上去了。这自家孩子的工作都没有着落,大学毕业待业在家,每天看着这小阁楼和待业青年,这上海人的心理能不对外地人蹩了一肚子气么。于是,没有海纳百川心胸的有的上海人自我感觉良好,但酸甜自知,而且,这上海人到了外地,唉,那可是有点惨,到处是白眼讥讽,我在杭州读书时,就记得杭州人对于是上海后花园一说耿耿于怀,导致同学和我说,你在钱塘江边看大潮,千万别说上海话,没准旁边的杭州人一古脑的就把你推到江里去了。见这宿怨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于是,脑筋活络的上海人又想了一个好法子,你们外地人不都喜欢往上海跑么,我就往国外跑,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但是我儿子女儿可是日中天,不和你们在一汪浑水里抢鱼吃,你们自己面对国内每年 2000 万的毕业人口吧,我们出国去!这口号一喊,一呼百应,上海人又有新动向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