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
張珮珊音樂專欄
上周末和一位學生家長笑說:“我剛才和同學開始的新樂曲,你(媽媽)可以容許他在下周上鋼琴課時,最多彈奏多少個錯音?”
我暫且賣一個關子,先不要揭開這位妈妈的答案。
我可能需要和讀者們先解繹一下,我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
這位同學在學習一首新樂曲,總會表現出以下的習慣:
彈奏很多錯誤音符,需要很多堂課才可以”勉強”將錯誤的地方改過來。
沒有小心看譜以及先弄清楚樂句的拍子和指法,一旦習慣了就是很難更改。
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他的精神總是不可以集中,無論在家裏練琴或在上課的時候,很多時候腦袋都飛到十萬九千里以外。
這些問題也持績了幾年,我們也討論過無數遍了。
為了避免在這一周犯以上同樣問題,我希望和同學先來一個協議。
這位媽媽說了一個蠻有趣的答案:“如果我們給他這麼嚴格的要求,會不會壓力過大? 會不會讓他感到洩氣,不想練習呢?”
現代家長的角色真是不容易做。特別在温哥華這個中外教育滙聚的地方。秉承著中國傳统的(嚴格)育儿理念,同時間受到外國的(開放)教學觀念所冲擊。
接到一位家長的電話,使得我的內心感覺不安。同學是小學4年級,和我上課的時間有兩個月,要準備8級鋼琴考試。她在很多方面都有進步,表現出她的學習能力。但是,我用了很多精力來糾正她的(鋼琴)音色,也沒有得到任何的改变。關鍵在於手指的力度和控制。
在課堂上,我們用了很多時間來正視這個彈奏鋼琴的基本要求,她的反應就是不高興和表現不屑。
在上周課堂後,她媽媽給我電話,說“我和孩子溝通了。她是喜歡這種彈奏方法和鋼琴聲音。既然她是喜歡,我們就不要阻止,讓她隨著自己的喜好而為。我是怕她不喜歡,就會放棄學習。”
這種學習態度,我不可以認同。媽嗎的教兒心態,讓我感覺不安,也感覺到事態嚴重。我們的職責是要教導和灌輸正確觀念給下一代,而不是盲目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