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行长 美国的舵手(四)

(四)“格林神话”的玄机   国际金融界之“准神”

如果当今世界上有什么人的言行最让人琢磨,又最让人捉摸不透,这个人恐怕就是已功成身退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在国际金融界享有所谓“准神”地位的格林斯潘。

笔者的孙女正在哈佛攻读经济学,告知笔者一个有趣的传闻:华盛顿美联储大楼的一层大厅里,曾装过一台电子游戏装置,据说用以测试访问者控制货币杠杆的技巧,看你在货币通缩涨、股市汇率起落或失业率升降、GDP增减等各种指数交易情况下,是采用提高还是降低利率对策。假设所有答案都正确后,就任命你为美联储会主席云云。这确是一种幽默的任命。笔者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答案从来不会那么“明确”,更难说“正确”二字。我们都敬佩“准神”,虽然格老认为在骨子里是“市场自我修正论”的信仰并执行者。但一些政经观察家们,注意到格老近年来他似乎更相信经济学是涉及人的行为、心理和灵感的一种人文科学,也更像一个“干预主义者”了,同市场的较量通常是一种心理战,数学模型固然有效,却不是万能的,要始终掌握游戏的主动权谈何容易。尽管格老在国际金融界享有“准神”的崇高地位,但人们也觉察了一直如履薄冰,步步为营,慎防一旦失足落水,错失毫厘,差之万里,落差成“泥足巨大”。笔者喻之谓世经总会显现“双刃效应”。

殊不知在格林斯潘同市场的每一轮游戏中,究竟谁能胜出,抑或驯服市场,还是市场控制他,不知也无法知晓,他在当年美国股市暴跌,突遭崩溃,赤字债台筑,并不断在创新高之中。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他竟稳如泰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走出他自己帮助建造的迷宫。格老与中国古代的孙膑何其相似,都深谙“寓暗于明,寓真于假”之道,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可以想象,现在每时每刻世界上会有多少人在做同样的游戏,猜度这位金融世界的“斯芬克斯”在想什么?他以退为进,退而不休,不一步要做什么,他就当年如何看待,应对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一系列问题的,逐一解析。

其一,是减速,还是衰退?

到2001年1月,环顾美国经济马不停蹄地增长了整整120个月,创造了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似乎克林顿时代的红运高照,几乎变成的“恒动机”,国运鼎盛;不意布什登基,厄运始发,经几个月来,经济出现负增长期,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制造业不景气,失业率有所抬头,布什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劳伦斯,林塞甚至断言: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所谓“盛极必衰”云云。当然,他这样说多半是为了兜售布什总额为1.6亿美元的减税方案。衰退是指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现在还没到这一步。但美国经济以往的几次衰退,都是从股市下跌开始的。2000年3月至今,纳斯达克股票指数下降40%,2001年3月中旬开盘跌破2000点大关;标准—普尔下跌近20%。明显的迹象,真正的衰退会接踵而来吗?观察view-point问题,见仁见智的焦点focus就在于此。

就当年股市面临模棱两可的情景,美国内外的经济学家都对本次减速的性质众说纷纭。但格林斯潘当时的讲话持乐观态度,他说:“千禧年底股市十分明显的下滑,但在01年1月至2月已经不那么明显了。”这是否意味着,减速是短暂的,似乎衰退是可以避免的啰?格老自己曾坦言:“我当上央行行长后,学会了含糊其辞,耐人寻味。如果我的话对你显得格外清楚的话,反而,你很有可能误会了我的意思了。”

其二:是V,U,还是L?

关于美国经济显现在快速增长下滑后,会走出什么样的曲线,当时出现了主要三种代表性的理论:

一. 是V型论,认为减速不过是过热股市的“自我修正”,信息和制造两项产业经投资和减产,压缩仓储,加上美联储及时降息,银根放松,经济增长将迅速反弹。

二. 是U型论,认为此次减速不是简单的修正。由于股份过高,居高思危,大户获利吐出,个人和企业债务创历史纪录,市场经济运行的失衡,不是美联储晃几下减息的魔术棒就能解决的。笔者的“筷子理论”告诉我们,左右两只筷子竖立在手中,右筷与左筷竖立在手中,右筷与左筷并行握着,如筷子上加以刻度标志,左筷子紧握持静态,表示昨天股市行情,右筷子持浮动棒,如果从右筷子跃升至左筷子筷端头与右筷子末端相接,立即出现“头重脚轻”,必然不支跌下,以股市术语讲峰顶与谷底的股市起伏。笔者的玩股经验为,要必得市场心理,不贪得无厌,得等峰回路转,反求供需之道。因世事只有相对真理,物极必反的大道理也。试看01年上半年度深受股市崩盘重创,后遗症是经济格局必然收缩,失业率大幅上升,消费信心遭受严重打击,市场显现萧条,企业利润下降,仓储积压、显现谷底,但“置之败局,经济才可望复升。”

三. L型论:这是颇见深度的经济学奥秘,专家认为美国经济在千禧年前后的景况似同重蹈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持续萧条达10年之久的LongCircle的覆辙。美元将大幅贬值,导致外资撤退,华尔街股市崩盘。千禧年美国外贸逆差比前年增加40%,3697.2美元,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依赖外资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的程度。不消除这种平衡,美联储放松银根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不过是推迟最终的“总爆发”,持悲观的见解。

对高深莫测,棋高一着的格林斯潘在当时听上去像是介于V型第一种和U型第二种理论之“中间”。不过,经济学家说,对衰退的预测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只能依靠感觉而无法透视的“暗艺术”,非我这个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

是1989,还是1998?

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后,曾2次出招,大幅减息,扭转美国经济运行的轨道。第一次,从1989年至1992年,联邦基金利率从9%降到3%,才拉动经济回升。第二次是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动荡阴影未消和俄罗斯危机“蝴蝶效应”的威胁。他在两个月内三次降息,引发一轮全球减息浪潮,稳定了摇摇欲坠的世界经济。

早在股灾发生的两年多前,国际金融家曹罗计预计“下一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当时无人理会他的预测,后来看来倒是被他言中。这一次的确同1998年不一样,当时美国经济增长如此强劲,而恰恰问题会出在美国,更像1989年。至于此次调息的路数,格林斯潘希望他已经“成功地把水搅浑”,使人们难以确定,当时在一月两次大幅降息后,是否会再减息,或何时再减息?这些无法臆测的迷宫,其手法会予以重演。

是救火,还是火上浇油?

早在96年12月道琼斯股票指数还在6000多点时,格老就批评美国股市“非理性繁荣”,此话成为其至理名言。后来,这个泡沫涨到1万多点。纳斯达克股指数在5年中更是从1000多点涨到5048.62点的历史巅峰。批评家指出,足智多谋的格林斯潘自己对美国的经济奇迹可能也有或分“非理性”。

指责之一,是他陶醉于充当作为最后防线的“世界央行行长”,频繁动用调息的“核武器”。在美国经济热力十足的境况下,1998年格林斯潘本不该过度降息,至少在局势好转后应更及时收紧银根。这样就不必有后来被认为“用药过猛”的6次连续升息。这3个年头来,在拉锯式的加减利息过程中,格老看来了一场危机,但又点燃了另一场危机。

本来人生有得必有失,凡事难求双全是平常事,但有人对“准神”提出更苛刻的指责:格林斯潘一手培育了美国经济的“股市宗教”和“赌场文化”,使股市成为维持繁荣的“鸦片”,这同超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样,资本市场特别是风险资本市场的兴旺,是美国经济繁荣的一大秘诀。对高新技术的投资,促进了劳动衙门率的提高,增强了经济在低通膨、低失业率环境下,良性循环经济规律下,保持高增长的能力。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吃卯粮,市场超前消费实现的。对高收益的预期效应,促使新技术公司的融资易如反掌。同时,吸引美国人对股票趋之若鹜,据2001年初步的调研估计,当年股民已占国民总数的一半,比1987年股灾前夕多一倍。“华尔街”“牛市”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超过黄金时段的电视剧。

股市暴涨通过“财富效应”促进了变本加厉的助长消费和刺激投资。从而使美国人的储蓄降到了负1%——1992年为9%,过去45年平均为8.5%。英国《金融时报》说:储蓄率的坠落是90年代美国经济最显著的奇观。华尔街成为“资本主义最大的赌场”。

是恭维,还是责难?欧洲的经济学家一贯顺、鄙视美国人的“纸财富”,称其为“幻影”(Fantasy)。2000年千禧变千牺之年,美国股票损失市值达4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0%。财富大缩水,美国经济的“食物链”反应出了问题。笔者以经济学权威凯恩斯(Dr.Keynes)所论说的“节俭的悖论”。消费者开始收紧腰包,资本市场供给出现枯竭迹象。技术企业投资锐减,制造业压缩库存,结果失业率上升,将导致消费进一步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乃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忌怕的是供求缩膨患并发症。

“反泡沫”派经济学家不管格老承认与否,股市当年已成为美国经济的“发动机”。归根结底,解铃还须系铃人。一项调查显示,论及什么最能影响今年股市的走向?问卷答案显示,43.3%的投资者说是格林斯潘;35.6%认为是企业盈利;6.8%认为是布什总统。但总的来说,投资者确信,格老和市场之间有种奇妙的默契。他总能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幅度调整利息。只要这个“超人”保佑,股市总会化险为夷。但英国《经济学家》当时引用华尔街人士的话指出,美国要避免衰退,“惟有把利息降低到足以促使纳斯达克回升的程度”。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更不客气,题目是《格林斯潘能逃脱他自己酿造的危机吗?》

溯及资本主义全市场经济的根源。经济降温可以清除过剩需求,遏止过度投资,使美国经济奇迹地从天上软着陆到扎扎实实的地面。更重要的是,这还有助于扭转弥漫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勤劳致富的精神在旧有的“一夜成百万富翁”的淘金浪潮的冲击下荡然无存。老派经济学家坚信,随着股市泡沫的破裂和新技术公司纷纷裁员及至倒闭,美国不是在告别,而是在回归过去的好时光,所谓绝处逢生也。

另一些持乐观的经济学家则确信,即使美国经济出了什么毛病,也只是“心理病”,不属“生理病”。正如当时病灶主要出在虚拟经济领域,衰退也是虚拟的。狼是喊来的,美国经济可能被悲观的评论家“唱衰”。格林斯潘如何诊断以及他要治标还是治本,尚不得而知。不过,无论采取减息还是减税处方,都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消化时间才能见效。美联储的利率杠杆,实际上也只是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态度施加影响,格老说:“目前的关键是在于消费者信心是否崩溃。”要避免“群羊”恐慌,恐怕不能容忍股市再跌下去。当年,华尔街“多头总司令”科恩女士Ms.Korn,向广大投资者吹嘘美国没有衰退的危险,01年今天企业盈利将上升7%,经济增长达3%云云。不巧,刚好英特尔公司和恩科公司宣布大幅裁员,导致股市应声连连下挫。

格林斯潘曾在06年元月功成身退前夕,巧妙利用其利息杠杆的绝招,临别表现了一番。但始终不知在格老与市场的战斗中,究竟是谁胜出。仍摸不透他在泡沫正在破裂的股市中,继续高筑的债台和不断创新高的贸易赤字之间,如何走出他自己帮助建造的迷宫。不过“出其不意”永远是格老最强有力的武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