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疆争议說方耀
最近我認真拜讀了陳景飛先生的著作《軍門方耀》,被“衛國方軍門,南海築長城”一章中的內容所吸引,被方耀獻身築固廣東海防的不朽功績所感動。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帝國主義列強,從沿海侵略中國的歷史,築固海防是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國策。由於當時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雖然耗巨資買了不少鐵甲軍艦,成立了大規模的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但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在以後的中法馬尾海戰中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致使中國有海無防,有海無權,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
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應視其是推動還是阻礙歷史發展為標準,應視其是否有重大的歷史貢獻為標準。否則就會陷入主觀臆斷的泥坑。
我所以譽稱方耀為愛國賢臣,是以陳景飛先生著述的翔實歷史為根據的。方耀任廣東水師提督前後只有8年(1883年~1891年),8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很短暫的,他忠於職守,費盡心血,幹了三件大事實事。第一,他選擇汕頭作為重點防衛,“力籌巨資,於進口之崎碌地方築有新台一座”。這座“石炮台”,費金8萬餘,歷時兩年才完成。第二,他深感兵力不足,他所屬部下兵勇僅5000餘名,海岸線這麼長,必然顧此失彼。為此,他遍歷沿海鄉村,激勵各地設立團練,作為戰時的輔助力量。第三,他在虎門增築了“沙角之白草山、捕魚山、倉山、蜈蚣山、旗山、龜山、獅子山、白鶴山、象山、鳳凰山十台;大角之振威、振定、振陽、安平、安定、安威、安盛、安勝及蒲州九台”。
當時,正是史稱“邊疆危機”的中國存亡之秋,方耀著力建設廣東海防,克服經費嚴重不足等困難,在20處建築沿海炮台,多方充實兵力和武器裝備,鼓勵沿海各地成立團練,使來犯的法國侵略軍見廣東沿海防備森嚴,不敢來擾,只得移師福建。的確是“粵有方耀,可高枕也”。的確是威震海疆,氣壯山河。
上述是方耀力挽邊疆危機,愛國衛國重大歷史貢獻的見証,是中國海防史上的一大奇跡,20處炮台是經典炮台,重要文物。在當時投降賣國佔上風的歷史條件下,方耀勢單力薄能守住中國南大門的功績,與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焚燒鴉片的功績同樣輝煌昭亮。方耀最後是死於行軍途中,以身殉職的,他獻身於築固廣東海防的不朽功績,不應該被埋沒,應該載入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