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熬湯論

張珮珊

我父親籍貫客家梅縣,母親是福建厦門人。 雖然他們很年輕已經定居香港,也保存著廣東人重視喝湯的習慣。

廣東人弄湯的方法和過程,跟外省人是截然不同。廣東人絕對是熬湯,等閒用上5至6小時慢火熬出來,真的是火喉充足,必然是精華所在。

外省人的湯基本上是煮湯,將所有食物材料放在湯鍋,簡單地用中火滾一下子就是。

兩者不同的烹煮方法,“製成品”的味道就相差很遠,效用更不可以相提並論。

關鍵就是時間的長短,甚麼是“熬湯練琴法?”

在現今超科技社會,甚麼都講求速度和效率。

我的“熬湯理論”是用來勸喻我的學生,因為他們實在沒有時間好好去“熬湯”的。就是真的用了很多時間,熬出來的味道也不一定很好。
我說是不一定,因為也要視乎方法是否正確,是否經過深思熟虑的準備過程。

學生的每一天時間都是包罗万象。星期一至五放學以後,面對各式各樣的功課,各時段的家教和補課,再加上各樣的課外活動和運動訓練,一天的時間已經填得飽飽。

時間表沒有填滿的同學也會掙取時間上網或者大玩電子遊戲。他們哪有剩余時間?

我時常要求家長替孩子設計每日時間表,這個習慣對小朋友的學習和成長非常重要。让他們知道鋼琴練習也是功課的一部份,並非甚麼興趣班 。

既然沒有熬湯的時間,練琴就要效率,快而準。切忌重複錯誤,必須正確無誤。學習鋼琴(包括其他學術科)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理通,百理明” 。

我們可以用煮湯的時間,以得到熬湯的完美效果。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