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傳播漫談(三)
作為佛弟子使命和身為華夏兒女的職責,這兩者在我心裡是不矛盾的,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繼承和弘揚是中國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神聖職責,作為出家人更是責無旁貸。所以,我每隔一兩年都要帶著湛山的四眾弟子展開朝聖之旅。這朝聖之路是向兩個方向展開的,一是到印度、尼泊爾的重走佛陀的覺悟之路,一是到中國的尋根問祖之旅。要知道,湛山的弟子大多是移居海外、甚至在海外生活了多年的華夏子孫。這樣的旅行對他們來說,絕不是普通的旅遊,而是學習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
我們湛山開山94歲的性空長老經常叮囑我們,要牢記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他認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文化傳統。他老人家在加國佛教五台山大雄寶殿奠基大典致歡迎辭時還念念不忘:「唯願中國人無論移民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根本,要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要以自己是一個炎黃子孫為榮。」以前三位長老發願,我現在致力於籌建加國佛教四大名山,把中國的佛教四大名山的香火接引到加拿大。這也是為了在西方社會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在加拿大創建四大名山,為加拿大人民提供修學佛法和瞭解中國文化的場所,在西方社會創建五台山以弘揚文殊菩薩之大智、創建普陀山以弘揚觀音菩薩之大悲、創建峨眉山以弘揚普賢菩薩之大行、創建九華山以弘揚地藏菩薩之大願。這一工程,功在千秋,意義深遠,但也艱苦卓絕,前無古人。自我接任湛山精舍住持以來,就還秉承師志,殫精竭慮,不辭辛苦,除了正常的講經說法和管理寺院之外,把籌建加國佛教四大名山也作為主要任務,奔走八方。
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位於加拿大最大城市的多倫多之東北部,佛教會湛山精舍擬將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和峨眉山再現於加拿大,總占地面積1350英畝(約計9000中國畝)。整個工程分為四期進行,首期工程加國五台山工程已初具規模。
希望借助四大菩薩的威德,感化世人離惡向善,啟迪佛教智慧與慈悲的精神,並借此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可謂意義深遠,功德無量。相信建成後的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不僅能夠宣揚佛教智慧、慈悲精神,又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現中國唐式建築的經典藝術,同時更能促進中國和加拿大的文化交流事業,增進中加兩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中加友好關係的發展。
中國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在西方社會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榮光,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P·亨廷頓提出了「文明衝突論」,他認為冷戰後的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如果說亨廷頓提出了問題,那麼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法也許是提供了一個答案,他認為,二十世紀最有意義的事件之一也許是佛教到達西方。中國的儒家精神和大乘佛教精神是未來世界的光明。我認為,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這兩者恰恰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另一位學者,美國聖約瑟夫大學教授、歷史學家卡特對湛山三位長老的老師倓虛大師的一生做了深入研究。其著作是《佛心·中國心:二十世紀和尚倓虛的一生》(Heart of Buddha, Heart of China: The Life of Tanxu, a Twentieth Century Monk,James Carter)著,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他其結論是,倓虛大師是近代一位捍衛中國文化的勇士。他在民國初年所建的寺院都在中國一些殖民文化氣息濃鬱的地區,如山東青島湛山寺、黑龍江哈爾濱極樂寺、吉林長春般若寺、香港弘法精舍等。這些地區本屬於中國,但當時的情況是,外來宗教呈強勢發展勢態。倓虛大師在這些地方廣建道場、培育僧才,很好地維護了中國傳統文化,真可謂高瞻遠矚。
我們應以前輩大德崇高的使命感、勇於開拓的進取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為榜樣,以世間眾生為念,為人類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己任,腳踏實地推進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以佛陀智慧為主體的漢傳佛教在海外的傳播,以此為人類造福。祈願佛陀的慈悲智慧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