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节习俗谈(上)

作者:张名艾

中国古代过年的起止时间并不统一,有的地方是自腊月初八拉开序幕,直到来年二月二青龙节才算正式结束。在中华传统节日中,“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年中继春节、元宵节之后的第三个民俗节日。《燕京岁时记》曰“二月初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之龙抬头——青龙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行云布雨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这天古称“靑龙节”、“龙抬头节”、“春龙节”。二月初二在惊蛰节气前后,春回大地,蛰伏的龙蛇虫兽苏醒。“惊蛰一犁土,春回地气通”,春耕由南向北陆续开始。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祥瑞之神、和风化雨的主宰,中华民族的图腾,炎黄子孙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农耕时代“靠天吃饭”,“春雨贵似油,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春雨能否及时下关系春耕春种,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关系全年庄稼丰歉。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在欢度新年、元宵之后,农民祈盼青龙抬头,普降甘霖,带给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一传统节日,传说起源于伏羲年代,距今六千多年,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是世代国君的表率。轩辕黄帝规定皇族大臣每人至少要示范种好“一亩三分田”,二月二“御驾亲耕,皇娘送饭”。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而且作为一项重要国策来实行,激励百姓“耕种传家”。中国这么大,能生生不息,这与历朝历代重视农耕和关心民生分不开,“二月二青龙节”的正能量、软实力也功不可没。传说武则天篡唐立周称帝,玉帝大怒,命令四海龙王三年不雨。民间生灵涂炭,龙王不忍,偷偷降雨救民。玉帝得知,将龙王逐出天宫,压于“五行山”下(连云港中云台山,亦名龙山、五行山),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把花开”。黎民百姓感念龙王恩泽,各处纷纷建筑龙王庙,四时八节祭拜龙王;二月二家家户户炒金豆(黄豆)、爆玉米花,希望龙抬头。玉帝拗不过民意,于二月二日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青龙节”。唐大诗人白居易、李商隐各有《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送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各有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少男少女踏青赏春,唱歌跳舞,一片生机勃勃景象。江南春来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宋朝称二月二为“花潮节”,四川称二月二为“踏青节”。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青龙节,其实与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象有关。远古时期,人们将天空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十二星座、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东西南北分为四组,称为“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说文》中有“青龙能幽能明,能粗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抬头,秋天而潜渊”的记载,实际说的是青龙星象的变化。二月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有关。二月二节原流行于中国北方(南方雨水多,流行祭祀土地神),北方经常冬旱接春旱,地表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二月二龙抬头降雨对于农民格外重要,人们依靠对龙的崇拜驱邪化吉、赐福人间。

到农历二月,数九寒冬过去,“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正是华夏大地春耕春种时节,古代还有许多应时风俗,如上工、试犁、爆玉米花、祭龙王、拜土地、谒高襟、接女住春、童子开笔等。古代北方,“二月二”早晨起来,农家会找来长竿敲击房梁,意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一条金龙。早饭吃年糕、猪头肉,午饭吃春饼或“龙角(水饺、馄饨)”,还要吃炒豆子、爆玉米花;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用灶堂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意有龙保护阖家平安,把邪祟挡出界外,凡是家有亲人在外地谋生的,“围社”时,特意留一个口,方便亲人回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把二月二称踏青节、踏歌节、挑菜节、春笋节、芦笙节、篝火节、“姑娘追”,风俗民情千姿百媚,少男少女们在野外无拘无束唱歌跳舞、追打嬉闹、谈情说爱。许多地方“龙抬头节”通宵达旦唱大戏(南方叫“社戏”、“社火”)以“愉龙”、“愉神”。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