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内涵

本报专栏作者:李昶 (供稿)

本文想谈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时,谈话内容包括的含意,以及对这种含意或内涵的理解。英文中常用Insight这个词来表示交流的内涵,而这个词译为中文时为“洞察”、“见识”、“顿悟”等等。笔者反复琢磨,在这篇文章里,用“交流内涵”更能比较清楚地表达笔者的意思。

笔者的工作,要求笔者要经常去反复思考人际关系以及交流,人性的问题,人的情绪、行为以及表达出来的意义等等。经多年观察,我觉得许多人际间的矛盾误会、婚姻家庭中的种种困难,不少人自身的心理、情绪、行为障碍等,都与交流有关。而在这里笔者想谈的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说出来的话不具内涵意义,二是指当与他人交流时,听不懂他人话中所包含的内涵和意义。

最常见的第一种情况是:你去听那些喜欢卖弄的人,谈天说地、论古道今,似乎口若悬河,但当你听了半天,不得要领,不知其云。最关键的是你听不出这位人士对事物的深刻见地,听不出他的分析,听不出他的逻辑。当然,还有些属于这一类的人士,他本身说话就空泛,因为他内心空泛。还有些有精神、心理、情绪、行为问题的人,因为内心的荒原,说出的话不带什么意义。

还有一种人,思维大幅度跳跃,可能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当你还在反应这之间到底有何联系时,他又跳到另一个话题。与这种人谈话往往很累,就像你在网球场接一个完全不按规则的发球。自然,这样一种交流方式,难以传达什么有意义的交流内涵。

也有另一种人,具有极强的负面心态,喜欢负面地挑剔、尖酸刻薄、挖苦讽刺、批评指责,似乎这全世界的真理就在他一个人那边。这种人其实自信心很差,自己活得不愉快,也要让周围的人活得也不愉快。他好像是个黑暗的中心、一个黑洞,生活中有意义的交流、有意义的能量,到他那里似乎就消失了。

还有就是无谓的争吵。大部分人际之间、家庭之间的争吵是没有真正意义的。因为这种争吵本身不是用来解决问题,而是用来打击、压服别人,逼其就范。

再有就是人身攻击。人身攻击是一种十分卑鄙的手段,但它经常可以达到击垮对方心理防线的作用。可以是对对方身体、面容、长像的攻击。这样做,往往可以打垮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这点达到时,对方做人的人性就可能萎缩乃至垮掉。这时,交流本身已不带正面意义,而是具有对他人的攻击性的了。

发怒也是一种交流,不过是一种很不好的交流手法。它不让真正的交流发生,想以怒气来压制对方的发言甚至恐吓对方。而发怒对于当事人也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在愤怒中的人,其大脑中的合理性、逻辑性、判断力已经丧失或基本丧失。在愤怒中说出的话,自然无法让人信服,更多的时候,它带来的多半是破坏。

家庭成员间、社会人际间的经常争吵、怒吼也是一种不具交流内涵的交流方式。一家人武器就是批评、责怪、反击,以音高压人。有的人和家庭长年生活在这样一种病态的交流中。一些研究指出:家庭中的争吵内容,约90%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换言之,以争吵这种方式来处理问题传递信息,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即使你单挑出一些句子,这些句子可能有含义。但如放入争吵的环境中,双方都在生气或发怒,都启动了心理防御机制。这些话是听不进去的,交流也没有了意义。

还有一种交流也是病态的(pathological)。这类人士说话,你本能地可以听出来是对他人充满不信任,知音和仇视。他对人说话不礼貌、说话伤人。他们心态的形成多半是他曾经生长在一个十分负面的、可能具有暴力的环境中。从小对人没有信任感,觉得外界是可怕的,对他充满敌意的。有时这些而今也可以是身边大人灌输的,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就成了不信任他人、对外界充满敌意和仇视的人。他表达出来心理世界、情绪内容,都会反应出他内心的这种真实。

交流方式是导致交流内涵是否具有意义的另一大范畴。最常见的是嘲讽的、挖苦的口吻。嘲讽挖苦本身就是居高临下、贬低他人的行为,其内容自然是负面的、消极的,它在他人心目中激起的是愤怒和怨恨。他人若是处在生活工作地位的弱方,会在心理积恨许久,而他人如果是平等地位,或地位更高,就可能有报复行为。

交流口吻语气往往也可能强化或削弱交流的内容。一般来说,说话口气咄咄逼人、阴阳怪气的人,不管他说的是什么内容,他那口气已经把他说话的内容给消解掉了,因为那么刺耳,那么不中听,他人一般也就不会仔细听了。交流的目的就是要互相传达意思,如果人家不愿听,这谈话自然就无法起本来的作用了。

下面谈本文的第二个大方面,即指在交流时,听不懂别人话中包含的内涵和意义。首先要指出的是,这里是要排除掉因年龄差异、教育知识的差异、或不同社交圈的差异造成的相互之间的难以交流和沟通,因为从文化学、语言学、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不同圈子里的人是用的不同语言编码解码体系(different language encoding and decoding systems)来进行交流的。这里不包括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的交流,或某些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的人,因为这类人士有处理信息方面的问题和障碍。

笔者在此指的是有些人在与他人谈话交流时,听不懂对方的意思。这种人中有些性格不成熟或自私。如在别人需要安静或休息时提高爵士乐音量,还有人因为极度的自恋,其自我已经膨胀到不成比例的地步,因为太以自我为中心,他是听不见别人给他讲的内容的含意的。笔者见过有青少年去贷款买高级跑车兜风,考试都不及格却谈上名牌大学,自己各方面极一般却要去拼命追求漂亮的女孩子。他听不懂你说的车不是买来炫耀给人看的,车是工具,是把你从一处运往到另一处的工具,关键是要省油耐用;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你要说关键的是踏踏实实地提高大学以前的成绩,况且,什么学校并不十分重要,而选什么专业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只不懂要想追上漂亮的好女孩子,关键是自己要有能力,要有人品;他会反对对方,认为对方小看了他,是在贬低他。他可能更进一步去按他的方式做,要证明给他人看:他是有能力、有才华、有吸引力的。

这里就又涉及到这类人士的另外一个关键之点:就是他活人不是为自己活着,是为他人活着。怎么解释呢?因为他一生都在想证明给他人看,显示给他人看,他是了不起的,而不管现实中的他是什么样子和处境。

虚荣心强的人是听不懂他人的话的,因为这种自恋的心态往往会把他人正面的或中性的言谈,给扭曲到负面的理解上去。如果别人说一句:你终于可以有机会回去看看父母了。本来是关心和同情的话,表达了对生活在海外的人的理解,但在他听来,似乎在说他不行,没有能力多回去看看父母。别人说加拿大找工作难,他会说是你自己没本事,那出国的人不有的是吗?他对生活的艰辛不理解,也不懂挣扎中的委屈。笔者见过几位四五十岁的人,要改行学计算机和高科技。别人告诉他,这是日新月异的行业,是年青人的领域。他不听,非要改,还提出当年的威风。结果后来学是学出来了,但找工作或保工作方面又出了问题。

在西方生活中,有时发现有些人对异邦的生活常识不顾不理。如做人要有信誉,这是在西方生活的立足之本。要诚实,因为西方人认为:我相信你直到你证明你不值得被信赖。笔者听见过一些移民说西方人傻,送个简历或糊弄一番他就相信了,查都不查。所以,有人造假,把自己编成北大清华的高材生;有的只是大学毕业的医生,移民后成了博士教授等。如果你告诉他这是违法的,他是听不进去的。不说这个,就连走路要走人行道、要遵守交通灯等,他都全然不顾。为什么一些现在大公司对华人送上的简历都特别注重考查,原因大家心知肚明。
总之,听不懂谈话交流的内涵,往往与当事人先入为主、有极强的自尊心、有极度的自恋情结有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人从来压根没把别人的话当成回事,只有他的看法意见才是对的。当然,一般来讲,无论是说话不具内涵,还是听不懂他人话中所包含的内涵,这类人士多半有些人格障碍,心理障碍,或者是情绪行为问题。这类人士最好是去找从事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士谈谈,以便改进自己。

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