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五)
五 . 人生最悲哀是嫉妒
嫉妒是多數人的通病,也是人性醜陋的一面,幾乎每一個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患有這種毛病,當我們在小時候被父母、親戚、朋友疼愛時,心裡十分高興,等到有了弟妹以後,發覺父母以及親戚朋友將寵愛的目光轉移到弟妹的身上時,心裡開始覺得有點失落感,有時看到其他的小孩子備受大家矚目時,心裡也覺得酸酸的。
長大成人以後,嫉妒心裡表現得更加明顯,知道別人才華超越,心裡總是覺得不服氣。看到別人比自已英俊、美麗,心裡便會生起怨恨,想起別人比自已富有,心裡也不甘願,別人的學歷比自已高,心裡也難過。看到別人妻子賢淑美麗,心裡也覺得不平衡。因為人有嫉妒心,所以不希望別人比自已優越。患有嫉妒心的人,從來不為別人說好話,通常喜歡說別人的壞話來尋求一種心裡的滿足,用各種陷害、阻撓、譭謗和惡言來攻擊對方。
古今中外,無論貧富、貴賤,因嫉 妒而導致傷人害己、骨肉相殘,家破人亡,甚至喪權亡國的事例,多不枚舉, 在中國古代龐涓嫉妒孫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孫臏和龐涓都是戰國時代的軍事專家,同拜鬼 穀子為 老師。龐涓離開老師以後,在魏國擔任官職。孫臏因為 墨子的推薦,認識了魏惠王 ,亦來到魏國,龐涓的才能本來就不如孫臏,有一次,在當場比試陣法佈局時,龐涓無法識破孫臏的陣法。心胸狹窄的龐涓為了自已的前途,不讓孫臏被魏惠王重用。於是向魏惠王誣告孫臏私通齊國,並對孫臏施以臏刑砍掉雙腳的膝蓋骨,進而被處以在臉上剌字的刑罰,剌上「通敵賣國」四個字,龐涓如此嫉妒孫臏還不擺休,他還想方設法企圖騙過孫臏寫出「孫子兵法」,寫完之後再殺掉他。幸好有人將其陰謀告知孫臏,在這種情況下,孫臏開始在牢獄裡裝瘋賣傻,但龐涓還不死心,將他拉到豬籠裡,與豬為伍,還把他趕到街上當乞丐,孫臏在魏國真是吃盡苦頭,後來幸得有一名叫禽滑的人,目不忍賭孫臏的遭遇,於是幫助他逃離險境,告別魏國,來到了齊國。
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十分詳盡地記載了孫臏到了齊國的故事,孫臏到了齊國後,得到了齊國咸王和齊宣王的重用。兩次戰勝了龐涓的軍隊,並巧用妙計將其軍隊擊潰,最後龐涓在樹下自刎而死,他之所以落得如此狼狽的下場,都是因為他的嫉妒心害死了自已。
另外一個嫉 賢的歷史故事是在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智,千方百計要害死諸葛亮,最後不但沒有害死他,反而自己活活氣死,並且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以上這兩個歷史故事 給 我們有三點啟示:
• 害人最後是害自己。
龐涓心量狹小,嫉妒心強,想方設法置孫臏於死地,但最後孫臏不但沒有死,還擊敗龐涓軍隊,龐涓也自刎身亡,周瑜也是遭遇到活活氣死的命運。
• 和則兩利。
如果人與人之間能互相尊重,愛護彼此,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便可凝結一股強大的力量,所謂團結就是力量,否則兩敗俱傷。
• 不自找煩惱。
一個人如果心胸狹窄,時常嫉妒別人,煩惱亦不斷在增長,世間上每個人都各有其長處,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見到別人的優點就產生嫉妒和排斥,那麼心裡永遠都不能平衡和快樂。
如何消除 嫉妒心理的不良情緒?
• 學會接納他人
要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並虛心向別人學習。孔子曰:「三人之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才可以免去排斥他人的缺點。
• 不要自以為是
要相信山外有山,別人的成就與優點,要想成為一種社會群體建設的貢獻,而不要看成是對自己的威脅。
• 減少虛榮心
不要用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去眨低他人來抬高自己的聲望,而是要去追求一種真實的榮譽。因此,如果做到虛榮心的減少,嫉妒心也自然降低了。
• 正確認識自己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準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並要時常對自己的心情和行為有清楚的省思。
對於被 嫉妒的人 如何擺脫困境呢 ?
( 一 ) ﹒ 當你發現自己被某一個人開始嫉妒時,要主動去接近他,多一點溝通,進而表示在某一方面有求於他,這樣可以讓嫉妒你的人感到你的才華並不會對他造成威脅而滿足其自己的虛榮心。
( 二 ) ﹒當一個人得到某一方面的成就時,千萬 要記得不要居功自傲,要讓大家都來分享自己的喜悅和榮譽,以免冷落別人而製造出人際關係的問題。
( 三 ) ﹒主動向嫉妒者傾訴自己的諸多不幸往事,讓對方知道今天你的幸運不是輕而易得,而是經過千辛萬苦的付出才換得今朝的成就,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嫉妒者覺得你十分謙虛而對你產生同情和支持。
結語
嫉妒的人,把自己置於一種心靈地獄之中,每天都在為自己過不去,既折磨自己,亦在折磨別人,看不順別人的優點,接受不了他人的幸福,由於心中的嫉妒而產生兩種弱點:
第一是自大
因為自大,而目空一切,所以容不下別人的才能。當嫉妒的人發現周圍有比自己更能幹的人,便會想盡辦法去眨低或設置陷阱去傷害對方。
第二是自私
因為自私,所以想方設法去剝奪別人的優勢。通常是會說別人的壞話來滿足自已,這些人性的弱點稍為不慎,便易犯錯。古人云:「欲無後悔須律己,各有前因莫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