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十一)
( 十一 ) 人生最大的欠缺是悲智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各種物質生活,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住的房子、吃的食物、用的交通工具、身上穿的衣服,以及我們所居住的環境,都稱 得上是物質現代化。有時我們會感受到人在生活中就像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一樣,人有天眼通 ( 打開電視或上網,能觀看到世界各地的新聞 ) ;天耳通(打開收音機能知天下事);神足通(乘坐飛機暢遊世界)。但是人的精神境界並沒有隨著豐富的物質生活而提高,反而人與人之間日益疏遠,互相猜疑;有的人為了個人的利益甚至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行為,身處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如何提昇精神層面的財富,我想最缺欠的是慈悲和智慧。
什麼是慈悲?
慈悲是指時常善於關懷別人,替別人著想,並能體諒別人和包容別人。見到天下所有的人都感覺到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一樣親切,佛陀在《梵網經》裡說:「世上一切男人是我的父老兄弟、一切女人是我的慈母姐妹」。
老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此可以知道,凡是聖人都有一顆深愛人間的大慈悲心,不但聖人有慈悲心,我們凡夫也一樣本具著心懷大眾的慈悲心,比如 2008 年中國有雪災和地震等天然災害;大家感同身受發起大愛,各自為災區募款捐獻,不過凡夫的慈悲心是有侷限性,在某時、某地可能有愛心,但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自私自利、和瞋恨嫉妒中度過,何以見得?
舉例來說,我們在地下鐵和公車便可發現人與人之間只顧自己,很少去關心鄰座的人;朋友與朋友之間的見面好像除了有事才相見,平常很少聚會開懷暢談人生道理。我們有時容不了別人的優點而設法排擠和孤立他人;對一些看不慣的人還忍不住要發脾氣。正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心胸狹小,因而造成了自私、自大、或目空一切,而帶來了許多困惑和煩惱。
如果大家細心想想,我們每一個人的煩惱,一般都是因為心量不夠大,因此痛苦便接二連三而來。佛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口氣,天下太平」。有慈悲心的人都能處處為人著想,做事問心無愧,遵守職業道德,相信善惡的因果報應。
如何做到慈悲?
根據佛陀在佛經中的開示,我們凡夫俗子,想修慈悲並不難。只要在心念上轉變一下,將身、口、意三業轉化成十種善行,就可以做到慈悲的境界了。
在身業方面,要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 俗家人除了夫妻之外不得有其他的男女關係 ) ;在口業方面要遵守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在意業方面要遵守不貪、不瞋、不痴。如果每個人都能行持以上十種善行,天下定能太平,家庭一定和睦,人心也自然淨化了。
什麼叫智慧?
智慧是指善於明察秋毫,並能通情達理。在複雜的環境中,找到正確的定點,明白到世間萬物就像《金剛經》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就像《心經》一文中,佛在介紹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時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得到解脫自在的境界,都是因為祂能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空無自性,並能在空的境界中悟到真空妙有的道理,而發起大慈悲心去廣度一切受苦的眾生。
智慧從哪裡來?
世間上沒有一個固定的相叫「智慧」,我們想得到人生的智慧是要在一切人、事、物中去體悟到其中的奧妙,並在奧妙中掌握到其中的規律,這樣才能主動的去運轉各種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否則我們的心每天都會被千變萬化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而困惑終身。
根據佛陀給我們的啟示,人的智慧來自三個方面:
• 文字般若(智慧),我們如果能博覽群書,精通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識,人們便可以在知識裡悟出人生的道理。佛陀認為萬法不離其宗(道理),不管是文學、哲學、歷史、藝術或宗教,其思想內容都有一定的人生經驗,我們在這些人生經驗中便可以得到啟發而生長智慧,正如古人常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由此說明了讀書可以啟發人的智慧,淨化人的心靈。
• 觀照般若(智慧),我們除了在文字上得到人生智慧之外,同時還可以用心去體悟身邊週遭事物規律性的變化,而獲得宇宙人生的智慧。比如說,當我們身處於加拿大東部,親身體驗到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變化,而明白了大自然無常的道理;當人生活到七、八十歲時,會覺悟到人生如夢,數十年轉眼間便會隨即消逝;又每當覺察到身邊的朋友,或自己的親信為了利害關係,而背叛自己時,頓時覺悟到人心莫測,我們如果能夠在這瞬間萬變的夢幻人生裡,不消極,而能積極進取,樂於關懷他人,奉獻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智慧。
• 實相般若(智慧),我們如果做好了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的工夫,實相般若自然現前,那麼究竟 什麼叫實相般若呢?
實相 般 若的意思是當我們無論面對什麼的環境,都能當下明白其原由,並且有足夠的智慧去面對它、解決它,最後,接受它。
一個人如果有實相 般 若,便能超然於物外,身心自在,當下解脫;能夠做到如蓮花一樣入污泥而不染,在眾人皆醉時,自己能夠獨自覺醒,雖然每天雜務纏身,但永遠保持著一顆清淨安詳的心。
結語
智慧或叫覺悟,就像在黑暗中找到電源的開關,現前一片光明,一目瞭然,知道東西放在什麼地方,路應該怎麼走,世間萬事萬物因為有了智慧而身心格外自在、瀟灑。也因為智慧增長而多長養一份慈悲心,有了慈悲心以後,便會意外地發現到,無論是什麼人都有不同的優點,如果我們能夠珍惜每個人的緣份,就能夠享受到家庭、社會和諧之美。同時也會發現到人與大自然那種和諧之美,這種美的領悟只有自己知道,猶如佛經所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