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言(十二)

十二 . 人生最大的欣慰是佈施

有的人雖然每天賺了很多錢,家中的物質享受也應有盡有,但心中依然空虛、煩惱不安,這是什麼緣 故呢?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都是因為這些人貪心太大,錢越多越覺得不夠用,他們心中每天所想的是,如何得到更多的金錢和物質的享受,而很少會想到用佈施去幫助社會的慈善功德事業,去救濟窮人、病人或興辦教育。正因為貪財的人只顧自已錢包的多少而每天患得患失,又擔心錢財會被他人騙走或偷走。因此即使擁有很多金錢,但活得不快樂 。 相反的,另外一些人,智慧比較高超,他們認為錢是社會的財產,不斷地在人們手裡流動,今天可能是我的錢,但明天或者會流到其他人的手裡,究竟誰是錢的主人呢?

唯有將金錢用在有意義的地方才能顯示錢的價值,什麼叫做 有意義的地方呢?比如說,改善自已及家人的生活條件、關心孩子的教育、做好自已的生意。再者就是發心做慈善事業,將自己所得的一部份 錢回饋社會,佈施給一些值得關懷的慈善團體,這樣做,我們的心才會更加欣慰和安樂。

• 什麼叫做布施

佈施是一種付出,付出自已喜愛的、捨不得的金銀財寶,去做一些自已覺得值得幫忙的慈善事業。為什麼要佈施?

因為人是群體的生活,人與人之間 有著十分緊密的關 係。我們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都是依賴其他人的智慧和辛勞的結果,才 有因緣享受到眼前的一切。如果其他人的生活出了問題,就 會影響到我們自已的正常生活。比如說,在去年中國四川大地震,死傷人數甚多,當我們聞知如此慘重的天災,自然會生起憐憫之心,同時也是為了我們自已的健康和安全而伸出援手;因為如果地震災區沒有處理妥當,將來便會出現諸多問題,例如:

第一,病菌擴散與傳染。

第二,受災者易患 有 心理恐懼症。

第三,災區的青少年如果失去學校的教育,將來將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第四,災民無家可歸,四處流浪。這些不堪設想的後果都可能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和恐懼,世人明白以後,才能慈悲的喜捨,正如佛陀教導我們說:「幫人是在幫自己」。

二﹒佈施是在修福德

佛經上說:「佈施得福德」,此話怎麼講?

佛陀常說:「善 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現前所 擁有的一切都是每個人自已以前的修心積德而來。富貴都是因以前佈施窮人、供養三寶的果報;而貧窮也是因從前自私自利不肯佈施的結果。在《三世因果經》裡說:「貧窮從慳貪而來,富貴從佈施中來」。

由此可知,不但現在富有的人要佈施修福,貧窮的人也要謹記,佈施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另外一種方法。

在佛經裡 有一段貧窮 佈施得富貴的故事。從前有一對貧窮的夫婦,每天十分辛苦的工作而賺不到錢。 有一天,丈夫 看到有錢人買了很多東西到寺院去供佛齋僧,自己也想去寺院去佈施,但口袋裡沒有錢,心裡非常難過,回到家裡,坐在椅子上悶悶不樂,太太十分不解地問她的丈夫:「 是什麼事情令您如此難過?」

她的丈夫回答說:「唉!看到別人滿心歡喜去寺院 佈施修福,而自己 卻貧窮的去寺院做 佈施的機會都沒有!」

妻子便安慰他說:「別擔心,您把我賣了,賣來的錢便可以佈施供養了」。

丈夫便傷心地說:「如果把您賣了,我不是更加 難過 嗎?」

於是妻子想了一會兒說:「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不僅可以供養,還可以相依為命,一起修行」,丈夫覺得此法不錯,於是夫妻倆向一家 有錢人借了一 筆錢,並許下諾言,限定在七天內還清,否則他們必須永遠在這個富人家當奴僕。

貧窮的夫婦得到錢以後,虔誠地籌備供佛及齋僧的法會,經過六天的辛苦和操勞,終於辦妥法會的事務,沒 有想到國王也要在同一天舉行法 會,但寺院的法師們都認為應該把機會讓給這對窮夫婦,沒有想到國王知道以後,以為 有人故意 阻礙他的善舉而很不高興地說:「是什麼人竟敢跟我奪日子!」於是立即命令他們改期,但這對貧窮的夫婦 卻是堅持不改。

國王心中大為不 解,是誰敢違王命,於是召見夫婦兩人,要他們說出原因。這對貧賤夫妻就把詳情如實地稟告國王,並懇求國王說:「我們今生如此貧窮,就是因為過去不懂佈施修福,這輩子恐怕只剩下這一天還能自由作主,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了,祈請國王慈悲成全小民。」國王聽完這對窮夫婦的話以後,被他的真誠發心願賣身為奴的事,深受感動,不但准許他們如期舉行供佛齋僧的法會,還劃了十個村 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並賞 賜諸多財寶,以此嘉獎他們行善積福的誠心 。

三﹒佈施的種類

佈施有三種:

第一種叫財施: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第二種叫法施:以人生的智慧去勸人止惡修善,淨化他人的心靈;

第三種叫無畏施:盡心盡力去幫助那些心裡恐怖和畏懼的人,讓受難者增強信心和希望。

四﹒佈施是做人的根本

佈施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也是為人不可缺少的德行,《文子自然篇》曰:「為惠者佈施也」。

又《莊子外物篇》曰:「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

在《無量壽經》曰:「布恩施惠」。

《維摩詰經·佛國品》曰:「佈施是菩薩淨土」。

五﹒從佛教的教理來行佈施,要掌握三個要點

第一,要有 「 不忘世上苦人多 」 的悲心。再由內心發出來的菩薩心來行佈施,才叫佈施。

第二,行施不望報。為了避免佈施的執著而起煩惱。因 此,佛陀告誡弟子說:「人在行 佈施時要將能施的我,所施的人,以及佈施的財物三者全都不要執著。所謂施恩不望報,把佈施當自己應該做的一種義務功德,這樣才不會生煩惱。

第三,佈施不在多少,而在於熱心參與,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去關懷他人。

結語

我覺得佈施的推動關鍵在於教育,如果 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或者國家的重視, 佈施的人便會越來越多。就像加拿大這個國家就是一個十分鼓勵人民行善積德的國家。大家平常辛苦的賺錢,但行善不落人後,捐了款做了善事以後,政府還給免稅優待;學校亦鼓勵學生到慈善機構當義工,體驗無薪奉獻的樂趣,難怪加拿大是一個充滿著慈悲和愛心的國家,是世人視為人間的一片淨土,凡是居住在加拿大的人都是 有福之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