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特征?(1)

作者:周继明 (No1Sport第一体育)

最简单的问题,有时也是终极问题。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

什么才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特征?

中国人的特征不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长江,黄河”吗?

那只是张明敏《我的中国心》的歌词,并不严谨。

带有“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特征的,应该还包括东亚的日韩,中亚多个国家、东南亚诸国,甚至远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没人可把“长江”和“黄河”带在身上,中国人真正的两个融入血液、DNA世代相传,独一无二的特征是——“汉字”和“高智商(平均105)。

汉字走过布满荆棘“华容道”

先说汉字。

汉字本身即独一无二。当今人类经常使用的几百种(统计表明全世界共有约6000种文字,包括不经常使用的)文字,汉字是唯一的象形文字(也称表意文字,相对的是拼音文字,也称表音文字)。

为什么?此独一无二意味着什么?

——因为象形文字需要更好的记忆力,更好的记忆力是高智商的体现。

从文字起源说起。

人类最早文字的起源(多起源)来自最简单的笔画、壁画(没纸没笔,用石头划石头),开始皆象形,表达看到的简单事物和基本需求。日、月、人,鸟、牛、羊,吃、喝……以最简单笔划“照葫芦画瓢”,一目了然。所以人类最初几大文字体系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玛雅象形文字、汉字,无一不从象形、表意开始(发音靠记忆)。随着“画”的东西越来越多、越复杂,太多字、太多笔画,系统化就势在必行,也对记忆力、智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认为人类最早的文字为公元前3500年(够早的)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公元前3100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经2000多年经简入繁、由繁至简的发展,苏美尔楔形文字(最多时1000个左右)和古埃及象形文字(早期604个)都达到一个有400个左右比较成熟、成系统文字符号的阶段……我把此阶段形容为人类文字的“十字路口”。从这个“路口”,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联手”走向“拼音文字”的“岔路”(出现在公元前3000—1750年,500个字的古印度印章文字和出现于公元200—700年的玛雅象形文字都停滞在“十字路口”之前)。

公元前1000年—500年,位于地中海南岸的腓尼基人在综合、简化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抛弃”象形,创造出以表音为主的22个“腓尼基字母”。这22个腓尼基字母不仅很快成为欧洲各国文字字母“之母”(相似度近80%),而且当今几乎所有拼音文字(阿拉伯语、波斯语、阿尔泰语、印度梵文、满文、蒙文……)的字母全来自腓尼基字母、或其变种,此乃人类文字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转折(拐弯)”。但腓尼基人的贡献只停留在腓尼基字母上,成熟的拼音文字是腓尼基字母传到地中海北岸后由欧洲人完成的。

欧洲最早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文字的是希腊,这也与希腊离腓尼基地理上最近有关。从此,人类拼音文字正式宣告诞生。相对于此前各路象形文字皆需另建一套繁琐的注音系统相比,一种用二十几个字母不同组合组成的单词,大多数单词只有4-5个字母、本身自带注音(英语26个字母,5个元音,21个辅音),一看即能“学会”发音(反之,记住发音就能拼写),能读能拼、再记住词意,3000—5000个单词即可完成阅读和交流,极大提高了效率,绝对是巨大的进步。

欧洲文化里有一句话叫“言必称希腊”,其中意思之一即希腊文字、文明开了欧洲之先。希腊语(24个字母)之后是拉丁语(26个字母),古罗马帝国与拉丁语“搭档”一直“统治”欧洲达1500年,期间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拉丁语后,是西班牙语、法语、当今“世界第一语言”英语、德语、东欧诸国文字、斯堪的纳维亚文字(排序不严格分先后)……

腓尼基字母继承了后来消亡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之后腓尼基人也不知所踪(据DNA测试黎巴嫩人与腓尼基人最接近)。但若撇开非洲、西亚、欧洲的地理分类,从同是白种人、同在地中海圈的角度看,从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到腓尼基字母,再到希腊文字、拉丁文字,印欧语系,其一脉相承(虽非一拨人一以贯之)之传承清晰可见,甚至其先后顺序和地理距离间关系都一目了然。那些所谓的某些文化“中断”、“消亡”说,显然是一种狭隘和错误观念。

人类文字“十字路口”的意义和启示还远不止如此。

为什么人类大部分人群都选择了“表音文字”之路?

如上所述,表音文字简单易学,极大提高了效率,是条捷径和高速公路,但同时也是表音文字人群在“十字路口”前的必然和必须选择,因为原来的路已走到尽头。而“十字路口”的另一条“岔路”是“华容道”、独木桥和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群,只有中国人走过、走通后,才知道那是另一条高速公路和康庄大道,只有走通后才看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迤逦风光。“这本不是条路,走通了才成为了路”。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选择了“表意文字”之路,并最后走通了这条充满艰难、荆棘之路?

——因为超强记忆力和高智商。

智商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如果说跑多快、跳多高、举多重是一种体育(体力)商,那记忆力、速算能力和想象力就是智商(智力),智商几乎与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有关。据近百年来对不同人群无数次的测试,人类智商按三大不同肤色人种分布大致如此(测试值很稳定,几乎没变化):黑人65—85(美国黑人),白人100(阿拉伯人90),东亚黄种人(中日韩、新加坡)105。智商与不同人群文字的大致关系是:黑人,没创造过文字(据说埃塞俄比亚有非常简单的文字);白人,拼音文字(表音为主);东亚黄种人中的中国人,象形文字(表意为主)。

从智商角度讲,几百个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几百个古埃及象形文字,很可能是那两种文字使用人群的记忆力“极限”,所以他们不得不走上一条更容易掌握和使用的表音文字道路。

高智商汉字保存历史和视觉美

汉字自传说中远古时“天雨粟,鬼夜哭”的仓颉造字,到公元前1300年甲骨文时代,就已有4500字之多。再经3000年的发展到清朝编纂《康熙字典》时最多已达5万字余,那么多字再加上与文字几乎不相关的注音系统,没强大的记忆力和高智商支持根本无法完成。为什么“外国人”都认为汉字(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以前一段某非洲学数学留学生把8X8算半天算成56、及很多“(欧美)老外”两位数以上加减法都要掰手指头做参照,让他们学会汉字发音后再记住书写,能阅读,乃至写作,让他们分清同音的辩(论)、辨(别)、辫(子)、辧、㦚……之区别及不同意思,同形字赢(得)、羸(弱)、蠃(luo音)……之不同发音和不同意思,几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未学先晕才怪。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