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特征?(2)
作者:周继明 (No1Sport第一体育)
凡事必有得失,这也是选择的结果。从象形文字“转向”拼音文字收获了易学、高效,更适合流畅发音(多音节、连读、语调),悦耳动听的“听觉美丽”,却不得不丢失了象形文字“前见得着古人,后看得到来者”的具象、浮想联翩的“视觉魅力”。
走通“华容道”、跨越充满荆棘之路的汉字,即最大限度保持了“象形之美”。日、月、人,口、山、木……是否很像如今最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的各种指示(交通)标志?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朝,受工具和材料所限,但亦中国人高智力使然,甲骨文笔画已非常简练(比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简练太多)。表音文字是把繁琐的象形文字一路简化为二十几个字母、再由字母组词,与最初之象形已毫无关系。汉字发展路径则是:把最初无序的笔画规范为“横、竖、勾、撇、捺……(没圆、弧,皆为方块)”,把近百个基本象形字简化至最简(5-7划之内),既独立成字、又可当“字根”复合组字,再用字组词。组字、组词比表音文字更灵活、更有效率。
近百个简单汉字(字根)后来系统成为“复合字”中的“偏旁(左右)”和“部首(上下)”,以一个偏旁、部首与另一个、两个、三个字根,按左右、上下对称组成“复合字”,既生新意、也出新形。“日”“月”可为“明”(太阳月亮带来光明),“人”“山”可成“仙”(人如山般耸立即为人中人),“口““十”为“田”,“口”“人”为“囚”(人困口中为囚),“田”“力”为“男”(以力耕田男儿当自强)……,皆可望文生义,浮想联翩。汉字偏旁、部首还是从形到意的归类与管理,“人”字旁与人相关,“三点水”旁、“四点水底”涉水,“目”字旁离眼睛不远,“魑魅魍魉”离不开一个“鬼”字。
以一个偏旁、部首“复合”出50个汉字,造出常用的3000—5000个汉字属轻而易举,若再多到10000、甚至最多的5万(也许当初高智商的欲罢不能,有很多生僻、意思重复、笔画太过复杂的汉字),虽常让人听而生畏、望而却步,但有偏旁、部首,及同音不同字的四声分类,同字不同音的“经天纬地”,还是分类清晰、井井有条的。再复杂、笔画再多的汉字,从“字根”分析、理解,则易懂、易记的多。
没像拼音文字那样中途改弦易辙,汉字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象形美,还最好的保存了千百年来附着的历史(欧洲人重新挖掘出几千年前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的“影子”,但有太多缺失,包括欧洲人自己记录欧洲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中国历史上各代皆有精彩的《说文解字》,历数汉字之精妙,几乎每个字皆有灵魂附体、自带“家谱”。一个几乎所有人从小背诵的《百家姓》中,每个姓氏皆可追溯回远至唐、宋、明,五代十国,甚至战国、夏商时代的种种传奇(很多英国人姓氏更早只能追溯到“铁匠smith”、“屠夫butcher”、“理发匠barber”……)。从单个字的甲骨文占卜,到老子惜墨如金5000字的《道德经》;从文言文《四书》、《五经》、《孙子兵法》到《史记》,从四字成语到五字、七字唐诗,到八九个字、排列更自由的宋词、元曲,汉字简练、象形之美,美到颠毫、海阔天空。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走来,最高境界最后体现在几千条成语,5万首唐诗(2000多名诗人),2万首宋词(1330名词人),近万首元曲上。在一个尚未产生工业革命、现代科学的时代,如此天马行空般想象力笔下五彩缤纷的精美诗词,已经是中国人最优秀智商的最高境界和最好体现。
如果把印欧文字比作悦耳动听、流畅美妙的“平面”广播,那汉字就是既有抑扬顿挫音调、又有栩栩如生画面的立体电视。
汉英成语诗歌“世界杯大对决”
徐迟报告文学里有个金句:“数学乃科学各学科里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即王冠上的宝石”,换到文字里,成语和诗歌即文字王国中当之无愧的“国王和王后”。相似的起源、不同的发展路径、大相径庭的外形,再对比汉字与印欧语系的成语与诗歌,很像是“世界杯足球赛决赛”。
汉语、印欧语言中皆有很多成语充满智慧,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汉语以四字成语居多:“刻舟求剑(nick the boat to seekthe sword)”,“邯郸学步”,“指鹿为马(calling a stage a horse)”、“闻鸡起舞”、“亡羊补牢(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纸上谈兵”、“卧薪尝胆”、“一叶障目”、“三顾茅庐”、“四面楚歌”、“暗度陈仓”、“怒发冲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胸有成竹”、“杯弓蛇影”、“洛阳纸贵”、“完璧归赵”、“唇亡齿寒”、“破釜沉舟(to burn the bridges)”、“凿壁偷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brave, nothing have)”、“失败乃成功之母(Failure is the mother ofsuccess)”、“锥刺股、发悬梁”、“一个和尚挑水喝,俩和尚抬水喝,仨和尚没水喝(One boy is a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每个成语背后皆为有人物、有情节、有寓意的精彩典故,历经千年而愈久弥香,四字成语还把汉字四声发音的抑扬顿挫体现到极致。
印欧语里也有堪称瑰宝的典故: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the sword of Damocles (达摩克利斯之剑), to be or notto be(活着,还是死去)、cry wolf(狼来了);有很简洁、带韵律美的,no pain no gain(没付出就没收获)、seeing is 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no news is good news(没消息就是好消息)、Offense is the best defense(进攻是最好的防守);Practice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沉默是金)、Once bitten, twice shy(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Pennywise, pound foolish(贪小便宜吃大亏);还有有点啰嗦的a good beginning ishalf the success(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Nothing dries sooner than a tear(眼泪干的最快)、He is lifeless that is faultless(只有死人才不犯错误)、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教你奶奶如何嘬鸡蛋——班门弄斧)、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另一边的草更绿——这山望着那山高)……
“双方”直接对应上的成语心有灵犀,各领风骚,显示出不同人群跨时空的共同智慧。论翻译则印欧语生硬、单一、啰嗦;但印欧语新成语与时俱进,汉语网络新用语、貌似成语的“然并卵”、“不明觉厉”、“喜大普奔”、“地心海命”、“人艰不拆”……则如狗屁般有辱汉语“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