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祖训家风,淬炼美好人生
作者:张名艾
祖训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人们心灵、影响人的气质,激励人们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精忠报国、荣宗耀祖的滋养、情怀、底气和正能量。每逢康平盛世,修国史、立方志、续家谱、建宗祠都会受到各界重视。正史、方志、宗谱支撑起国家“史学大厦”,宗谱是最接地气史书,融汇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俗礼仪、成人之道。宗谱、宗祠是家族认同的证明,也是寻根认祖血缘联系的载体,是对共同祖先的文化记忆,也是对自己世系来源的珍重。古代社会治理,比较依赖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而这种自觉往往是通过族谱宗祠、祖训家风传承下来的。践行祖训家风,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宗族的懿行美德,培养家族成员的教养、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淬炼美好人生。
2015年,连云港市新县百忍堂进行第十次《张氏宗谱》修编,我有幸参与其中。一至九修新县《张氏宗谱》都载有色彩斑斓的祖训、家风、族规,这些内容大多基于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旨在教育族人爱家、爱乡、爱国,尊宗敬祖、遵纪守法、勤奋读书、积极向上、孝顺和睦及诚信友善。将祖训族规载于宗谱,作为族人的行事准则,对族人的思想、言行进行规范和约束,文句精炼,且通顺易记,便于践行和对照检验。重新审视宗谱,恍然发现许多祖训、家风、族规的内涵,与当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承接优秀传统文化要滋养、更要底气。而激活这些文化因子,传承中华文脉、家族风范,需要每个家庭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延续,一代代人通过改善人生坐标与努力方向,建立起“仁义礼智信”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自信,才会让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不断提高。
张氏百忍堂祖训家风源远流长,“九居世泽,百忍流芳”祖训源自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不分家典故。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路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并诵读《百忍歌》:‘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能忍贫亦富,能忍寿亦永,不忍百祸皆云涌,一忍百祸皆飞烬’”。高宗听后,深为所动,书“百忍义门”牌匾,赐“百忍”堂号,授艺公“酔乡侯”,任其长子“司仪大夫”,并赠绸缎百尺,还要求艺公兄弟及其后人分赴各地建立“百忍堂”,传播“忍孝传家”理念。其后“百忍”既为张氏著名堂号,并列为祖训,“百忍家声、万古流芳”,久而久之,张氏家族凝聚起“不惹事、不闹事、会办事,宽容大度、以忍为贵”的秉性门风。“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是遍布中华大地及国外张氏百忍堂的“通用联”,它悬挂或雕刻在祠堂醒目位置,鞭策警醒族人奋发图强、自砺自律。族人欣赏、琢磨此联,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情感油然而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氏百忍堂先祖、北宋理学创始人张载(字子厚,号横渠,1020—1077),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在“横渠书院”讲学时的著名训词。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慨括为“横渠四句”。2006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用这句话表达“破冰之旅”的豪情愿景。载公座右铭成为张姓传家之宝,万古流芳的警言、祖训。
连云港新县百忍堂张氏一世先祖迪公以降“八代十进士”,以“书香门第,百忍世家”而名垂史册;五世祖宣公(1086—1161),宋宣和二年(1120)进士,任国子监教授、谏议大夫。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朝议割地求和,宣公等九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时宰怒欲罪之时”,其岳父(开封尉,北宋宰相范仲淹之子)范正平嘱其辞官以示抗议,宣公携阖家老小移居苏州(岳父故里),置义田、办义学、设粥敞、开育婴堂、赈济鳏寡孤残,以“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和“耕读传家,百忍流芳”为家训,诫勉子孙“读正当书,做正当人”,不久张氏百忍堂成为苏州名门望族。
元至正十三年(1353),新县百忍堂迁始祖得林公(1332—1403)听从父命,为避“吴人(张士诚)之乱”,接受客寓张家的海州名士阚鼎指点,知“苏北云台山下新县,环山临海、景清物富,不亚于晋之桃花源”。得林公带领兄弟姐妹及近亲,携带家财跋山涉水来到云台山下安家立户,购置田园、绿化山场、扩建“孝妇祠”、设立私塾学堂、开设药房诊所、兴办商行店铺,以“ 大启后贤诗书济世,和宗睦族忍孝传家”为家训,历经六百余年,新县百忍堂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九门二十四支遍布海州湾,在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出进士一人,举人贡生68人,秀才300余人。新县被誉为“出文人”的风水宝地、人才荟萃的“举人村”、“秀才镇”。解放以来,这里走进高校读书千余人;博士、硕士几十人;有的成为教授、总工程师、解放军团级以上军官(张义瑚为中将)、市县级公务员;有的留学国外、成为华侨、华人中有为之士;有的著书立说,有的立功受奖,《云台导游诗钞》、《云台补遗》、《鸿雪联稿》、《红叶斋文存》、《孝文化论文集》等三十余部书籍都出自新县百忍堂族人之手。“新县出文人”可谓名至实归,这与世世代代祖训家风的熏陶和“读书改变人生”密不可分。
在历代先贤创修的“新县百忍堂《张氏宗谱》”中,《家戒六则》、《家训八则》、《家规十二则》等赫然在目、洋洋大观,是培养优良家风、修身养性的标尺和条令,敦促族人爱国敬业、勤奋读书、积极向上,孝顺和睦和诚信友善。“绵世泽无非积善,振家声还是读书”,想想祖训家风,会使人注重修养、控制情绪,产生理智。“家戒六则”要求族人“毋慆淫、毋赌博、毋争讼、毋贪财、毋酗酒、毋吸毒”,按此“六戒”,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妻勉其夫,使人人远离“六害’,使染指者及早痛改前非,促进家族兴旺、乡村文明。百忍堂宗谱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严正妻妾、教训子孙、惇笃宗族、持身恭敬、居乡洽和、治家勤俭”作为“家训八则”,规范族人言行举止,及时修正逾轨、逾矩行为,严重违背者将受到唾弃、责罚。家训、家规很注重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提倡读经学史增长才干,这是各门、各支、各户兴旺发达、和睦相处的关键。百忍堂的《家规十二则》防微杜渐、合法有理,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劝导作用。“礼让宜明、雍和宜讲、困穷宜恤、承祧宜慎、品行宜端、交友宜择、本业宜勤、持身宜俭、祭扫宜虔、内外宜肃、嫁娶宜礼、奴仆宜严”成为人们自觉行事原则,还是修身、齐家的规范,反映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激励家族成员成为知书达理、慈孝仁善的优秀成员。百忍堂提倡之忍,并非不讲是非原则,明言“忍者讲究宽容礼让,‘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难容之事’”,“不当忍而忍,忍者有害”。
祖训、家风教育,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读书之道。一点一滴之间,经过耳濡目染,滋养为自觉行动、内化为底气素质,有利于成家立业后更好地发展,也会让他们的正面品质对社会有好的影响。家庭是扎根社会最小细胞,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最擅长从礼仪规范的细节入手、从吃穿住行等小行为入手,家长传承给子孙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理念,仅仅血缘是不够的,只有文脉不断、好的风俗不断,一个兴旺家族才得以真正延续。生活方式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而以家庭产生的和谐与美好情感,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让祖训家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转化的根本动力是自我转化,这样才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敢于担当、发挥正能量、形成软实力。家长希望子孙后代懂规矩、有作为,能办大事、立大功、创伟业,乃至挣大钱,荣宗耀祖,期望值普遍太高,多数脱离实际和可能,但无可厚非。作为家长,首先要使子孙后代在良好祖训家风熏陶下健康成长,做一个慈善仁孝、爱国敬业的合格公民,是家教底线。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受环境、现实和自身条件的约束,不可能人人成为常规意义上的“精英”,我们绝大多数人只是社会中清清白白、问心无愧的平凡一员。
用“与时俱进”观点审视各宗、各族的祖训家风,都不能说尽善尽美,都带有一定的宗族、家族局限性,甚至还带有封建思想残余,与新时代倡导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等不完全切合,这是我们在继承祖训家风时要引起警惕的。新修宗谱,不妨对过去的祖训、家风、族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剔除其糟粕,保留其精华,增加一些与现代社会倡导的新风尚相向而行内容,与党纪国法、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家园相匹配,以利“好祖训、好家风”入村、入户、入耳、入心,成为人生的标竿,在继承学习中不断获得提升,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一股清新美妙的文脉,淬炼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