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偏見?
客歲之末,王春伊始,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一些少我幾歲的年輕留學生朋友,有幸得窺他們與我們迥異的價值觀,也對加拿大移民子弟與中國現代年輕人之間的思想差距有了些新的看法。儘管彼此之間相差不過三五歲年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人生的理念的差別竟彷彿異代而生之人。生乎斯世,驀然回首,便有物非人亦非之感!
首先讓我感到震驚的是,在這個技術、思想和物質生活標準日新月異的時代,高速的經濟發展、商品交流和思想碰撞非但沒有有效地磨合中國各省市之間的差別,反倒加重了原本已有的地域性隔閡與歧視。在我還是孩提的時候,聽到最多的無非是南北方人民生活的差異。這些差異只是各地風俗文化的特殊性給大家帶來的陌生感和好奇心。可隨著經濟日益發達,似乎各地的人群都開始給自己和他者扣上標誌性的帽子。北京人倨傲,天津人愛耍嘴皮子,蘇北和安徽“窮山惡水出刁民”,山東多響馬、人愛吃大蔥,東北人彪悍近野,江南人聰明而懦弱,上海人精明小氣,四川乃民工大省、小三淵藪之類不勝枚舉。原本以為這只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百無聊賴時隨意打打的嘴上官司,哪知時下卻日益嚴重。有些地域性的歧視已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
這些歧視性觀念的日趨嚴重是伴著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漸拉大而產生的。我所熟知的幾位朋友都是來自滬上、江南這兩處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毋庸諱言,出得了國、留得起學,他們的家庭在本地都是中上檔次的。就以經濟實力而論,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則更有居高臨下之感。在他們眼裡,最瞧不上的中國人是河南省的。讓人詫異的是,近來網絡上大量流傳總結全國各地人群的特性的帖子文章,絕大多數都把河南人的品性比作下下乘。我向來不認同這種以偏概全的形容方式,不管是針對某一國家還是某一人群,但朋友們的說得很是認真,一點沒有插科打諢的意思。中國年輕人概念裡這種深入腦海的地域性歧視實實值得擔憂。往昔說中國人如一盤散沙,喜好窩裡鬥,不過只是在文學作品中一種誇大的諷刺。現如今在這個嶄新的時代,它卻體現地如此現實、如此不可遏止。在我看來,這與當下的教育系統有莫大關聯。一者時下教育唯重競爭,不務人間的團結友愛;二者育人者唯以金錢說事,想那在京滬揮金如土之地長大之人自然不會瞧得起僻處內陸、封閉窮困的省份。
不過平心而論,如以物質文化、生活品味為衡量準地,滬上之民卻有足夠緣由產生高人一頭的自我認同感。正如前幾年周立波揶揄的那樣,“上海人喝咖啡,天津人吃大蒜”,彼此有氣質上的差異。滬上自清季至今,發展多年,一向作為國際大都市、中國與世界連接的窗口在全國城市裡獨樹一幟、鶴立雞群。近年發展更突飛猛進,儼然已經有取代紐約、東京,成為天下第一都會的氣象。這裡走出來的人確乎小資氣重,品味高雅,對生活的要求極其細膩,也十分挑剔。少我幾歲的滬上女孩,穿著講究,高雅大方,時尚與古典氣質並存。對藝術生活頗有追求,舞蹈、瑜伽、琴藝、詩詞、繪畫樣樣皆通,讓人一見之下大為傾倒,也無比欽佩。
滬上的男孩性情與女孩相近。有一位朋友出門攜帶的化妝物品比女士還多。由於家中資財雄厚,在多倫多他出手闊綽,整日遊蕩在各處奢侈品店之間。這男孩極愛美,年未及冠,膚白如雪,更做了整容手術。而他傾盡心思所做的一切,居然是為了和女子約會風流。對於這種事,他從不諱言,也不覺得羞恥,還說大家都是這樣過得。他崇慕白種人的皮膚和大眼睛,希望日後和白人女子產育後代。不過幾次與當地白人約會後,他發現這裡的人生活過得極其拮据,與他奢侈的作風完全不合,再加上語言的障礙,他 就只好暫時將這個計劃推遲了。當然,他的生活並非一味荒誕,有人說青春是可以用來揮霍的,他的青春裡既有揮霍、又有精算。愛錢如命的性格讓他早早踏上了賺錢的路。他久已利用網絡平台在國內做物流買賣,在生意上有驚人的天賦和頭腦,志向也十分遠大。記得在古巴旅行的日子,他指著天上的星辰說將來要把銀河買下來。從某種角度看來,這男孩的青春充滿了對人生的闖蕩和摸索,也足讓人起敬。
事實上,對於“留學生”這個群體,很多在加拿大生活的久了、逐漸被安逸的氣氛侵蝕的華人移民也帶有嚴重的歧視和偏見。年輕一代羨慕他們得天獨厚的經濟條件,可以放縱地花錢;年長一輩則以為他們是典型的混日子的啃老族。據我所知,的確有不少留學生抱著來加拿大後混取文憑而後歸家的目的來修大學,但他們並不是那麼悠遊無度。幾乎在他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這種理想往往不是通過傳統的學習、實習的途徑達到的。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裡,對未來也充滿糾結、掙扎、思索和探究。他們的身上也有很多品質是我們不具備的。他們也不是我的同齡人們想想的那樣,只會任性地花錢。很多朋友都對我表達過他們想要自己獨立賺錢的慾望。哪一天他們不再依靠父母,他們才會真正感到快樂。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現在就開始創建自己的事業。對於很多留學生朋友,花費父母的金錢實際上帶給他們極大的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