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凈土(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在我們觀賞大殿的佛像以後,如瑞法師帶領我們到法堂,一進門便給我們一個驚喜。在法堂裏已有一百多位法師和一百多位居士,井然有序排班恭迎我們,並以佛教隆重的禮節向我們頂禮表示歡迎,如瑞法師邀請我為大眾開示佛法。我在毫無準備之下,即為大眾講解「知恩報恩」的道理,並詳細介紹了佛陀要我們常報四重恩。「四重恩」指的是「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和國土恩」。
第一、父母恩
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提到人要飲水思源,無論在什麽時候,走到哪裏,都不要忘記生育我們的父母。母親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不能忘;父親辛苦勞動,賺錢養家不能忘。因為兒女的身體健康、讀書、工作、事業、婚姻等,父母都是十分關心和掛念,如此恩重如山,為人子女者,父母恩畢生難忘。
第二、師長恩
佛陀教導我們要尊師重道,凡是教過我們的老師,永遠不能忘記。佛教講到師長一詞的意義,通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世間師長。例如我們從小上學校讀書,受普通公民教育,老師教導我們世間的常識和各項在社會上謀生技能的專業知識。第二種是出世間師長。比如說,有人教您佛法,怎樣在塵世中自我超越和解脫,指引了生脫死、提升心靈精神的妙法,讓生活過得更幸福快樂和灑脫自在。
我們的出世間師長,一般而言,大多是宗教師神職人員,或是有時可能是出家的法師,也可能是俗家的居士或朋友。
無論是世間的師長或是出世間的師長,他們都是教我們如何「轉迷成悟、轉煩惱為菩提」。人不可能是生而知之,而是需要師長的培育才能成才,所以我們要常報答師長的恩德。
第三、眾生恩
人類的生存是要依賴群體的相輔相成、互動互助而生活的。由此可見,我們獨立的個體,假若沒有社會群體的眾緣和合,是不能獨立生活的。比如說,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需要的條件,都是要依賴社會上各種行業的因緣來成就。我們才能有衣服穿、有東西吃、有房子住、有車子代步,所以我們常常要感恩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士。正如佛經上所講:「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人生活在社會裏,彼此互動都有著密切的互相關系。在同一個地球村裏或同一個社區,甚至同一個家庭,唯有大家幸福,自己才能有幸福。做生意的人講究互惠,做人、為人處事也要重視互相關心和照顧,這樣人間才會充滿著愛和溫暖。
第四、國土恩
我們大家能夠生活得安定幸福,這都應該感激國家國防做得好,同時又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和法律來保護每一個公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有了國家,才會有我們的存在。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國家都被毀滅掉了,那麽我們只能像一根無根之草,隨波逐流,漂流不定,如此的生活是何等的悲苦?因此,我們要時常愛護自己的國家,不忘報答國土恩,盡心盡力回饋社會。
在大乘寺,我除了講解「報答四重恩」的道理之外,還簡單介紹了佛教的精神與特色,並闡釋了佛教常講的智慧、慈悲、惜緣、因果等道理,與在座僧俗共同分享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