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凈土(五)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在眾多大乘經典中處處都明示了悲智雙運的道理
(一)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以「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的精神,隨緣化度,勸凡夫歸趣於佛道。讓小乘聖者,回小向大,共證無上乘。菩薩行者為了度眾生而發菩提心,因有菩提心而證悟到佛道,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佛經上又說:「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汙泥,乃生此華。」
(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諸佛如來,以大慈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慈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佛教的智慧和慈悲主要體現在「幫助別人即是幫助自己」的觀念上,並以慧眼觀照眾生,明察煩惱痛苦的根源所在。以佛法的真義給予啟示和關懷,最後達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目的,所以佛教最高智慧不但體悟到一切眾生空無自性,而且證得假合眾生的六根,五蘊亦是空無自性。因此菩薩在幻化不實的人間度化眾生,不起執著,正所謂:「菩薩終日度眾生,並無眾生可度」。
佛經上又云:「空中佛事,水月道場。」一切都是隨順因緣而化度。在諸法空相中,即空即假;假中有空,空中有假,空假不二。這就是佛教所講「悲智雙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