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凈土(四)

本报专栏作者: 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什麽叫慈悲 ?

慈悲是一種愛心奉獻,去愛受苦的人;以寬宏的心量,去感化不愛你的人,所謂愛人如愛己。老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佛教裏是將慈悲分開來講,慈是指愛護眾生並給予眾生以安樂;悲者是指憐憫眾生之煩惱,並設法拔除其痛苦。

在很多大乘佛經中,都可以看到諸佛菩薩,為了救度我們這些沉迷不悟的眾生,時常應化到六道中指點迷津。如《地藏經》第二品,地藏菩薩對佛陀說:「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歸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發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地藏菩薩為了度脫在六道受苦的眾生,是多麽有耐性和慈悲啊!即使我們只能做一沙一塵的善事,他都會設法讓我們獲大利益,由此可知慈悲是學習佛法的基礎。

慈悲有三種

第一、生緣慈悲,是緣眾生而起慈悲。眾生緣慈的特點,是在生起慈悲心時,心境上便顯現了一個一個的眾生。比如說,當我們見到眾生,總是把他們想作是一個一個固定的獨立體,以為人的本身是永恒不變的。如果用這樣的認識來起慈悲心,便是眾生緣慈悲,這一種慈悲是屬於凡夫的慈悲,亦即是一種著相的慈悲。

第二、法緣慈悲,是指明白了諸法無我的道理而所起的慈悲心。了解到我們所見到的一個個眾生,都不是永恒不變的個體。他們雖然體悟到眾生無我的境界,但是由於因緣和合而起煩惱、造業、受報,苦樂不定。若由此而生起慈悲心,則為法緣慈悲。這種慈悲比生緣慈悲更高超,因為前者執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眾生在受苦,後者是明知眾生沒有實體的我,但因緣和合的煩惱和業果還是存在的,這種慈悲唯有聲聞乘的聖果才能生起。不過聲聞聖者只證悟到我空,但對六根和五蘊的法還是看成實在的東西。

第三、無緣慈悲,是菩薩的慈悲精神。他們不但覺悟到眾生是由因緣假合,而且六根、五蘊也是由因緣假合。在一切法如幻如化之中,眾生還是有行善,求生善趣,或造惡業墮到惡道,他們在生死輪回之中永遠不能解脫。菩薩在一切法空的覺悟中,見到眾生的痛苦,所以說:「法空不離緣有」,「緣有不離法空」,菩薩就是在這個境界上生起慈悲心。如果修行到了無緣慈悲的功夫,即能在空性中生起慈悲心,於慈悲心中不礙空性的道理,智慧與慈悲二者便可說是合而為一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