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莫遠求(一)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2013 年 3 月,我有幸陪同九十歲高齡的性空長老,並率領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朝聖團,朝禮佛陀當年說法的道場——靈鷲山。雖然現在靈鷲山已不復當年佛陀在世時的風貌,但大家仍然能夠感受到佛陀給我們的智慧和力量。
即使現在已經遠離那塊神聖的地方,也仍然能夠聆聽到靈山的法音……
“佛在靈山”的含義
靈山在印度,又稱靈鷲山,這個在佛教經典中經常提及的山,由於山頂有塊巨型巖石形似一只大鷲而得名。“佛在靈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當初釋迦牟尼佛經常說法講道的地方。佛陀住世的時候很喜歡靈鷲山,因為該地山勢頗高,遠離鬧市,十分清靜,山上多有石窟,可供他和眾弟子靜修和說法。
所以,佛陀曾在靈山上常住達十二年之久,並且宣說諸如《妙法蓮華經》、《大集經》、《寶積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重要佛教經典。
佛經一般會在第一頁的第一句交待這部經的說者是誰、在哪里宣說以及向誰宣說等等。《妙法蓮華經》首頁和《大般若經》首頁都記述佛在靈鷲山宣說這部經典。因此,靈鷲山是佛陀在世時重要的道場之一。
“佛在靈山”的第二層含義是指佛陀開示的心法。佛陀涅槃前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便開言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陀開示的真實義就是:我擁有真正能夠成就佛陀的微妙法門,可以撥開眾生的智慧而證得如來的秘密寶藏,成就永生不滅的佛身。凡人的眼睛看不到這種實相的微妙法門,也無法用文字說明清楚,因為這是另一種特別的傳法,也就是心燈的傳承——將佛的證量光芒,直接以心傳心傳給弟子的自性本體,讓弟子的自性本體也得到與佛同等的證量,而我今天就把這個微妙法門傳給了弟子大迦葉。此一“拈花微笑”典故,便是禪宗“佛佛傳佛、不傳二佛,佛心印心、不印二心,佛心傳心、傳佛心印”的印心佛法的法源,也是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五年即將入涅槃之前的真傳,是真正能讓與佛相應印心、同心同行同體之印心弟子見性成佛的無上微妙法門,一切密意盡在真傳心法之中,非關語言文字,故此一佛心傳心、佛心印心之傳法,便成為禪宗的傳承。
沉睡了兩千多年的靈鷲山
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曾記載靈鷲山說:“如來禦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但由於異教的入侵,靈鷲山被遺忘了六百多年。所以,1861 年英國考古學家在挖掘佛陀成道聖地菩提迦耶之後,接着極力尋找靈鷲山,卻遍尋不着。1902 年,日本西本願寺大谷光瑞長老率領勘探隊,經過整年的調查終於在 1903 年 1 月 14 日清晨,發現了一座被朝陽照耀的山,與玄奘三藏法師有關靈鷲山的記錄一致:“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似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林木非常茂盛。”,因此斷定就是靈鷲山。1905-1906 年,由印度考古局喬治·馬歇爾完成了靈鷲山的確認。
靈鷲山現存的佛教遺跡
根據佛經記載,過去佛陀在靈鷲山說法,有“百萬人天與會聽法”的盛況。
相隔了二千五百多年,仍有不少人不辭路途遙遠,要到佛陀說法的聖地巡禮聖跡。靈鷲山頂上有釋迦牟尼佛的香室,以此為中心的奇巖下有洞窟群,是公元前 5 世紀,阿難、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修行的地方。靈鷲山東北的第一峰山頂,佛 陀有阿育王建立的第一號佛塔遺跡,此峰也曾稱為象頭山,供奉着鎮守王舍城的蛟龍神──金畀羅神;西側聳立五山之一的雷特納山,傳說是佛陀宣說《法華經》時多寶如來在此出現,因此又稱多寶山。1969 年,日本妙法寺藤井日達上人在其山頂上建立了世界和平的大寶塔,並架設長達五百公尺的纜車,供信徒上山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