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莫遠求(二)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西遊記》關於靈山的點睛之筆
在中國古代名著《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要前往西天取經的西天,就是指的靈山。在即將到達靈山的時候,忽見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馬道:“徒弟們,你看這面前山勢崔巍,切須仔細!”孫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無事!”
唐僧道:“休言無事。我看那山峰挺立,遠遠的有些兇氣,暴雲飛出,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道:“這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唐僧問道:“哪四句?”
正當唐僧為路途艱難而無法安心時,行者點撥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唐僧道:“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說了。心凈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差錯些兒成惰懈,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誌誠,雷音只在跟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隨我去。”唐僧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四眾一同前進。
孫行者所說的這個偈語充滿禪機,意在表明靈山就在自己的心中。本心即是佛,何需不辭千里,苦苦地向外去求佛、拜佛;亦即佛法的靈驗與否,只在自己是否明心見性,真正要修的也是自己的心,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生起內心的靈山塔
中國歷史上五代的時候,襄州(湖北)有位號悟空的谷隱智靜禪師,得法於襄州鹿門山的處真禪師。某天,有一位年輕的學僧前來向谷隱智靜禪師參問:“請問老師,像您今天講經集眾的盛會,和當初佛陀在靈山上說法,百萬人天與會的盛況,有什麽不同嗎?”谷隱智靜禪師只是淡淡地說:“我是在湖北的鹿門山,不在靈山啊!”學僧接着又問:“假如把這場盛會看成與靈山勝會一樣,又如何呢?”谷隱智靜禪師回答說:“那麽佛陀一定會來。”學僧繼續追問:“那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嗎?”谷隱智靜禪師微微一笑,看着學僧說:“人人是佛,其實,你就是佛陀,只是你太愚癡了!”學僧一聽,無言以對。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湖北的鹿門山和印度的靈山,雖然在地理方位上有所不同,但是在精神世界里,是可以相通的。靈山,原指印度釋迦牟尼住世時說法講道的地方,後人多引申為修行處所。其實,只要心中有個信仰,所在的城市有一座寺院,或家中有個佛堂,它們就都是靈山。由此可見,靈山並非遠在印度的靈鷲山,我們內心的真如自性、佛性,就是靈山上的一座塔。
無須遠求的自心智慧
清代的佛裔和尚有首偈語云:“誰云鷲嶺佛難逢,佛在心中哪有蹤?涉水登山空負累,不如端坐自家供。”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以為佛陀只在靈鷲山上,即使萬里迢迢到靈鷲山去找佛,也不見得能見得到佛陀。因為,佛陀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把自己的心修好,心中的自性佛就會現前;沒有修好這一顆心,心里面也不會顯現出佛的蹤跡。所以,千山萬水、萬水千山地到處去朝山、參訪,如果沒有正信、沒有悟道,都是空費草鞋錢,只能算是一趟觀光遊歷而已。如果你想見到如來的莊嚴身相,要懺悔,反觀自性,不一定要勞碌奔波、跋山涉水地參訪聖跡。我們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里,就有無盡的寶藏了。
佛陀在世時曾居住在波斯匿國。一天,佛陀升上忉利天,去為其生母摩耶夫人講法,以報答母親養育之恩。歸來的時候,許多比丘和比丘尼競相迎接。在山洞里苦修的須菩提也想去迎接,當須菩提要起身時,卻想起佛陀教導我們要看破虛幻的肉身和聚合,那麽我是要去迎接佛陀的肉身呢,還是靜下心來,按佛陀的教誨去修行呢。如果迎接肉身,肉身是虛幻的,不必要空耗時光去迎接;如果迎接的是佛陀的法身,那麽佛陀的教導就是他的法身,並沒有離開我們呀。
一位比丘尼則趕去迎接佛陀,並很高興地說:尊敬的佛陀,我是第一位來迎接你的弟子。佛陀說,第一位前來迎接我的是須菩提呀。這真是振聾發聵的教誨。許多人常常四處奔波,去到寺廟燒香求佛,卻不知道,我們的自性就是佛陀。佛陀教育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認清自己內心的佛性,開發出我們清凈富足的真心,遠離生死與輪回。我們按照佛陀的教育找到了自我,就找到了真正的佛陀。比如,作家只要認真積累知識,勤奮寫作;商界的人,只要認真管理品牌,做好商品,名利都會不求自來。因此,直求本質,直趨目的,不被周圍的喧嚷和表象所動,我們的心底的香蕊就會開放,以柔軟、清凈、沁人心脾的芬芳,引來世人的詫異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