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莫遠求(五)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佛性像一盞明燈
從前有一個行腳的雲遊僧,夜晚時分來到了某個集鎮中,街道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僧人發現從一條小巷深處照過來一盞黃燈籠,一位村民說:“瞎子過來了。”僧人不解地楞住了:一個雙目失明、看不到世界萬物的盲人,根本就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也不知道燈光是什麽樣子,為什麽要挑一盞燈呢?
當那盞燈的光漸漸由遠而近,最後照到僧人鞋上的時候,僧人問道:“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嗎?”那提燈籠的盲人告訴他:“是的,自從踏進這個世界,我就一直雙眼失明。”僧人問:“既然您什麽也看不見,那為何挑一盞燈呢?”盲人說:“現在是黑夜吧?我聽說在黑夜里沒有燈光的照映,那麽滿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什麽也看不見,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僧人若有所悟地說:“原來您是為了給別人照明?”但那盲人卻說:“不,我是為自己!”“為您自己?”僧人楞了。盲人緩緩向僧人說:“您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它行人碰撞過?”僧人說:“是的,就在剛才,我不留心與兩個路人碰了一下。”盲人聽了,深沉地說:“但我卻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麽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了我。”僧人聽了,驚嘆道:“我天涯海角到處找佛,沒想到佛就在我身邊。原來佛性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燃了他,即使我看不見佛,佛也會看得到我。”
顯現自身的佛心
一位雕刻佛像的老師傅,雕出來的佛像總是透露出慈悲、莊嚴、安撫人心的相貌,相比起來,其它雕工雖然精細華麗,卻遠遠不及。一位慕名而來的學徒,起初見到老師傅只做些雕花邊的工作,其它時間就只是靜靜地看着一塊大木頭,並不動手雕刻佛像,半個月過去了,學徒按捺不住詢問,老師傅總是回答“再等等”。兩個月後,老師傅終於開口說可以雕刻了,沐浴凈身後,很快地就雕刻出莊嚴的觀世音菩薩像。這時,老師傅才告訴學徒:“你一定覺得奇怪,為什麽我這麽久以來都不雕刻,只是看真木頭?其實我是在等待時機,等到看出木頭里面的佛像的表情與姿態,讓他印在我的心里時,才削掉多余的木頭,將里面的佛取出來。所以,雕刻佛像最重要不在技術,而是在領悟佛心,多數的人都是透過佛像,在看自己心中的佛,我只是幫忙大家去看;要刻佛像,自己的心就必須去接近佛。”所以,承認自己有佛心,就能重新改造自己,使自己的佛心顯現出來,那麽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聽到的都是佛的音聲,口里所說的話都是佛的語言,手上做的都是佛的事情。就是做一尊佛像,都要有一顆佛心,只要承認自己有佛性,就不會跟人計較、嫉妒,許多惡習便能消除。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每天在和家人、朋友、同事的關系中,都會接觸到喜怒哀樂,若自己的心充滿怨恨怒氣時,就無法雕刻出心中的佛,所以世間的生活就是人生最好的修練場所。
體驗佛法的智慧
明代曹洞宗的湛然圓澄禪師,三十歲悟道。先後在徑山萬壽寺、嘉興東寺、雲門顯聖寺、金陵延壽寺、紹興華嚴寺等名剎弘法,以平易簡明的宗風名重一時。
有一次,圓澄禪師路經寶林寺,寺里正在講說《法華經》。寺僧們看到圓澄禪師,感到機緣難得,極力邀請圓澄禪師為大家講《金剛經》。圓澄禪師笑了笑,說:“你們都已經講《法華經》了,何必費神要我講《金剛經》呢?”經過眾人再三的懇求,圓澄禪師推辭不了,只好大手一揮,豪氣地說:“好吧!大家讓開。”
寺僧們馬上讓出一片空地,靜靜地等候聆聽法音。圓澄禪師看着眾人微微一笑,說:“大家看好了!”說完,便在原地翻了一個大筋鬥。大家起初楞了一下,後來有幾個人終於忍不住笑了出來,接下來全場捧腹笑成一片。其中有一位年高的長老問禪師:“哎呀!您也有一些年紀了,怎麽還像個少不懂事的年輕人這樣翻筋鬥呢?”圓澄禪師哈哈一笑,說:“《金剛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這里要講《金剛經》,這不就是佛地嗎?我不是翻筋鬥,我是為佛作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