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靈山”莫遠求(四)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求人不如求己

從前有一個居士,他到寺里去燒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着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手里拿着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都知道,佛珠是作為念佛記數用的。

但是觀音菩薩手里也拿了一串佛珠。這位居士想不通:觀音菩薩拿一串佛珠做什麽?就請問一位老和尚說:“老師父,觀世音菩薩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誰呢?”老師父以慈悲的音聲回答說:“居士,你不知道嗎?觀世音菩薩手拿佛珠,就是念觀世音菩薩。”這位居士聽了老和尚的開導後,心里半信半疑。又問:“老師父,觀世音菩薩為什麽要念自己的名號?”老師父又說:“求人不如求己。”居士聽了,當下對於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又如,一個小孩圍繞在媽媽的身邊,一直呼喚:“媽媽!媽媽!”媽媽最後感到不耐煩,忍不住開口喝斥他。孩子擡起頭一臉疑惑地問:“我只叫了幾聲,媽媽就不高興,你每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個不停,難道阿彌陀佛不會不高興嗎?”母親雖有愛護子女的心,但子女過分了,難免會生怨瞋。阿彌陀佛和我們有所不同,

佛沒有瞋心,當我們將佛號念念分明地念到心里,自然能與佛相應。因此說到念佛,倒不如說是念我們自己的心來得更恰當。

聖人求心不求佛

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願力,常令人動容。但求菩薩到底是求什麽呢?

從前,有個斷臂乞丐到一戶人家乞討,女主人叫他先將門前的磚塊搬到院子,乞丐生氣說:“你沒看到我只有一只手嗎?”話音剛落,女主人就用一只手搬起磚頭,然後說:“我一只手能搬,你為何不能?”乞丐只好硬着頭皮搬,搬完後女主人遞給他一條白毛巾,擦幹臉和脖子上的汗水,白毛巾變成了黑毛巾,之後再給他二十塊錢。若幹年後,有位西裝筆挺的斷臂人,前來拜訪女主人,並激動地說:“我是當年的乞丐,如今已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謝謝你當年幫我找回尊嚴,現在我要送你一棟房子。”不過他的好意被女主人當場婉拒,她笑着說:“你只有一只手,而我們有一雙手,更要靠自己努力。”女主人就是乞丐生命中的貴人,也是觀音菩薩的示現。所以,如果自己肯努力,將絆腳石轉為墊腳石,就能做自我的觀音菩薩。若心中有佛,勤於反觀自照,你將發現,原來佛就在心里,行住坐臥佛菩薩都會與我們同在。一個人若要想到“我是佛”,就不會貪瞋癡,一切會變得更美好。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因為終日忙於身外之事,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心。所以說,“愚人求佛不求心,聖人求心不求佛”,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里才會開朗、踏實,無論過什麽樣的生活,都能得大自在。

念佛無非念自心

明代普莊禪師說:“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說明我們的自性本心,與諸佛如來的心並無不同,是一不二,真正的念佛是“即心是佛,即佛即心”。在西方極樂世界里,有七寶行樹、七重樓閣、八功德水等種種莊嚴殊妙的景致,在我們的清凈自性里,當下也具備這些殊勝功德!只要我們時時不忘念佛、念法、念僧,就能保有靈明不滅的一念善心。因此,其實不一定要拿着念珠才能念佛。大地山河、一切眾生無一不是我們的念珠,都可成為我們與佛心結合的橋梁。比如看到一根一根的電線桿,順着念下去,電線桿就是念珠;看到田地,依着田地一塊塊的念,田地就是念珠;看到路上人來人往,一個個地念下去,行人就是我們的念珠。當一個人真正明白“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的意境時,就能認識自我了,就有“自心是佛”的信心。凡事就能從自我要求開始做起,必能有所進步和成長。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