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東傳華夏的奇緣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达义法师
中國第一古剎的命名
兩位天竺高僧在覲見漢明帝的時候,奉上所攜帶的佛經《四十二章經》與佛像。漢明帝見圖繪的佛像,與過去夢見所見的金人一模一樣,即生起敬心,除了把《四十二章經》珍藏在蘭臺石室而外,更特別在兩位天竺高僧來到洛陽的第二年,下詔在洛陽雍門外修建了一座僧院。鴻臚寺的「寺」本義是官署,因攝摩騰、竺法蘭初來時住在官署鴻臚寺,又是外賓,為示禮遇,就仍稱新居為寺。此後,中國佛教僧院建築就相沿稱「寺」。
此外,永平求法是以一匹白馬馱回佛經、佛像的,白馬把釋迦牟尼所傳的佛法從印度馱來,使佛教在中國弘揚光大,所以白馬功不可沒。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就將這所僧院命名為白馬寺。另一種解釋來源於 2 世紀犍陀羅藝術浮雕——悉達多太子出家圖,描繪了當年悉達多太子騎白馬出城時,眾神捧起白馬蹄悄聲離去的場面。所以,命名為白馬寺也有紀念佛祖出家成道的意義。還有一個傳說,就是外國某國王毀破諸寺,唯有招提寺未及毀壞,這時夜間有一匹白馬繞著塔悲哀地嘶鳴,有人隨即將此事告訴國王,國王因此立即停止破壞諸寺,並將招提寺改名為白馬寺。由於這個緣故,很多寺院在選擇名字時,都取了白馬寺之名。
五臺山第一座寺廟的建立
正如前面我們所講到的,當時中國北方有個五臺聖境叫清涼山。佛經《華嚴經》裏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攝摩騰後來法眼識聖地,以天眼觀五臺山乃文殊菩薩住處,且有阿育王所置舍利塔,是一處鮮有的靈山聖境。
就於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五臺山春暖花開時節,同竺法蘭一起拜謁五臺山,見這裏的山形酷似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向弟子講經說法的靈鷲山,遂奏請漢明帝建伽藍僧院,將所建的寺依山名靈鷲峰,而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認為信仰佛教能啟迪化度有情,就在寺名之上再加上「大孚」兩個字,孚就是信的意思,這個大孚靈鷲寺,就是現在顯通寺的前身。五臺山第一座寺廟大孚靈鷲寺揭開了五臺佛國歷史的第一頁。 它與洛陽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兩座梵剎,被譽為「釋源宗祖」。
中國佛教的第一個道場
為了讓佛法在中國能延續下去,待機緣成熟時得以開花結果,攝摩騰便在白馬寺開始整理、翻譯蔡愔從西域帶回的經書,漢譯《四十二章經》就因著這樣的緣起問世了。因為當時絕大部分佛經都在洛陽翻譯,所以白馬寺是東漢時最重要的譯經場所。其後不久,攝摩騰就在洛陽過世了。雖然他無緣得以在中國開展其弘法事業,但《四十二章經》的譯出,以及蔡愔帶回來的佛像等聖物,已使這個時期的中國佛教得以具足三寶,這不僅是佛法東傳的裏程碑,也是未來佛教在漢地興盛的重要開端。後來,譯經事業便在洛陽白馬寺昌盛起來。為了紀念這位遠自天竺來華的高僧,如今在白馬寺內不僅有攝摩騰的墳冢,寺內建築物清涼臺上也有他的塑像。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在白馬寺內譯經傳法,二人共同譯出了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為漢譯佛典中最早譯出的佛經。攝摩騰圓寂後,竺法蘭又繼續譯出了五部共十三卷經文。所譯的經卷都珍藏在大殿內,供僧徒們膜拜。
北魏時期,洛陽諸寺中以白馬寺的香火最為隆盛。據傳,當時僧徒們正在對這些佛經膜拜時,經卷突然發出了五彩光芒來,將大殿照得通亮。更令人稱奇的是,光焰中還現出了佛的形象。唐武則天時,白馬寺盛極一時,僧人有千余。
唐代王昌齡曾作詩歌描寫白馬寺的風貌:「明月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白馬寺有一神奇現象,即是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馬寺鐘聲。
據說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以杵擊大佛殿內高懸的一口大鐘,鐘聲會響遍方圓十裏,經久不絕。更奇妙的是,由於音律相同,只要鐘聲一響,遠在二十五華裏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