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消災延壽的法門(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佛是人間對癥治病的大醫王   

藥是世間治病救人的必備之物。依佛教而言,不僅僅是身體得病時方才吃藥。如果身體生病,則有世俗藥物可治;如果是心病,則須以法藥對治之。藥不外乎兩種:治身病的物藥和治心病的法藥。因為眾生無時不被迷惑、業障、煩惱等諸苦所困,身心都充滿諸病。在藥師佛的十二願中,第六願、第七願都是為了消除眾生的病苦,代表了解決眾生心理病和生理病的痛苦。因此,藥師佛又有大醫王的專稱。《法華經》中也將佛譬喻成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病,能救眾生之苦。

佛之所以被稱為大醫王,是因為佛最懂得對癥下藥。佛經講善財童子拜的第五十三位師父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命善財入山采藥,看哪一樣是藥,就把它采回來。善財童子出門繞了一天回來袋子卻是空的。普賢菩薩問為何一無所獲?善財童子回答:「從我出門開始,沿路所看到的不管是花、草、樹或是石、土,都有獨特的材質和藥性,這麽多的東西如何帶回來呢?」隔天,普賢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說:「你再出門去找,哪種東西不是藥,就帶回來。」善財童子背起袋子出門,直到太陽下山仍舊空著袋子回來。普賢菩薩問他為何還是一無所獲?善財童子回答:「雖然萬物皆有藥性,但若不針對病癥下藥,每一樣都不算是藥。如此又空手而歸。」可見,是不是醫病的藥,全在於醫生是否對癥下藥。用藥得當,則砒霜也可成為治病良藥;用藥不當,則人參也能危及病人生命。而宇宙萬物雖皆可入藥,但如果不經醫生配方制成,仍然無法治病。中藥的出現始於神農嘗百草制藥,世俗的物藥就是醫治世間身體疾病的藥。

但從廣義上來說,饑、寒、困、倦等都會造成身體的不適或生病,正所謂寒冷需要棉衣,饑餓需要飲食,困倦需要住房歇息,而旅行需要以舟車代步。所以,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都可看成預防生病的藥。因此,佛在《法華經·藥草喻品》中開的藥方是:大地一切都是藥。這就是說世上沒有一樣不是藥,只要對癥下藥,任何東西都可以治病。

諸佛菩薩的法藥遍滿十方

在玄奘法師還沒有到古印度以前,唯識宗的護法大師認為自己所證的義理到了,但是想肉身不壞,以便等待未來佛彌勒菩薩下來給他說的法做證明。因此,念藥師佛的名字求長壽,念了十二藥叉大將的名字,求觀世音菩薩加被,結果觀世音菩薩現身,帶領念十二藥叉大將的名字,一個巖石山洞打開了,藥叉大將親自把他領進去,然後他在這個封閉巖洞裏面等待彌勒佛下生。所以,佛佛道同,在佛的世界是沒有分別的,法門相通無礙。在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只要修習其中的一個法門,則所求一切皆能滿願,可依個人意願、性向、根機不同而入不同的法門。有不少信徒既參加藥師法會,又打彌陀「佛七」法會,東方、西方的佛菩薩都拜,禮藥師佛一樣可以往生西方,拜阿彌陀佛也可以求得消災延壽。這就是《華嚴經》所示現的處處有佛。也就是說,十方三世諸佛乃至一切法界眾生,都是法身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每個人都隨因緣、業力、性情的不同而產生各種學佛、念佛因緣的差別。

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藥,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機施藥,佛依眾生諸苦而施設經律,皆為對治眾生身心之病的法藥;佛也如同世俗醫師一般,針對眾生不同的身心條件,配方下藥。歷代高僧大德結集經律,造論申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猶如充滿宇宙、無處不在的治病良藥。所以,無論我們學習佛教任何法門,都能尋找到醫治身心疾病的對癥良藥。

佛祖釋迦牟尼開創佛教的基本精神是給眾生帶來現世的快樂,並希望眾生最終能夠同證究竟的解脫。藥師佛的法門也是人生求得解脫的一個重要法門。

藥師佛既要救眾生於各種危難之中,又是一位大藥師,除了要使病人身體康復之外,還要照顧到病人的其它生活需要,還要指引眾生修行之路,直到眾生得到究竟的解脫為止。在湛山精舍的大雄寶殿上就供奉著手持寶塔的藥師佛,他在成道之前發了十二大願,以利樂眾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