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習禪與心理健康 ( 三 )
佛教稱人為有情眾生,在人生的旅程當中,也時刻依情愛而生活;古人有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淨,不生極樂」,所以我們的生活與感情是離不開的。
人生是有著許多情愛的因緣,在生命中除了有父母、眷屬、子女、兄弟、姊妹的親情;朋友同儕之間的友情外;更有同胞情、國家愛;甚至對喜愛的花卉樹木、心愛的寵物、或者有不少人對收藏珍品都有著一份濃厚的感情。
毫無疑問,人是感情的動物,普遍人的心態總是喜歡獲得別人的同情,也渴望被人尊重和敬愛。但一般人如果在感情生活上,遇到有關「愛的對象、愛的觀念、以及愛的方法」選擇處理得不適當,往往因而會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嚴重問題。由於這些因緣,在世俗人生當中,常會花了不少的時間去為情感的煩惱而痛苦!以致不能休、不能眠、不能吃,浮沉在苦海裡,不能逃脫,情緒波動困擾,使得身心不健康,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的情感問題呢?
習禪對治人生問題的方法,是根據每一個人的煩惱不同,所以對治的方法也不一樣,在修持過程當中,要修戒、修定、修慧,才能自利利他,悲智雙運。佛教習禪能夠平衡身心的發展,達到身心健康的最佳效果,讓我們獲得一個解脫自在的生活。
煩惱產生的根源
為什麼情感問題常是產生煩惱的根源呢?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生活上的情與愛,從壞的方面來看,凡是自私自利或屬於佔有執著的愛,就是煩惱痛苦的根源。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人感情太豐富,往往因為太熱情,感情不專一,由於濫用感情,朝三暮四,沒有定力來控制自己的感情,也是招致痛苦的根源。譬如假設您是一位與好朋友正在談戀愛的青年人,偶然遇上了一位令您更喜歡的異性,便動起愛慕的念頭,刻意想進一步的追求,發展男女的愛情,本來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這份感情只是單方面太愛對方的執著,有了這個執著的話,便會重視對方的反應,雖然您是很愛他,但他並不愛您,反而表示不喜歡您,令您難堪,悲痛欲絶,感情太濃或是選擇愛的對象不當時,定會自招苦惱。
相反地,如果我們是一個感情淡薄、對人冷冰冰的,而又是很自私的人,好像常表示不在乎別人,對週遭每一個人都覺得很討厭。對需要幫助或需要關懷的人,表示莫不關心,也不願意隨緣伸出同情之手,去關心遇困境的人;更談不上樂善好施,響應支持慈善公益了。這樣心胸狹窄而又沒有善緣的人生,定會不快樂而感到非常之孤獨寂寞。
降伏煩惱的對治方法
佛教把心中的煩惱形容為熱惱,熱惱的意思是心裡有困擾想不開,然後火氣很大,就好像關閉在一個很熱的密室裡,很不舒服、有透不過氣的感覺。
禪在我們的人生中起了一個調和作用,如果通過修禪習定的話,般若觀照生起了的時候,對人、事、物的看法便不同了。您本來很討厭這個人,但當下您的心與佛心無異,有慈悲心去憐惜本來令您討厭的人,他雖然有多壞,但認同他也有佛性,他又是我的丈夫 ( 太太、親人、朋友… ) ;若我不同情他,愛護他,誰來照顧他呢?就在這一念之間的醒覺,那麼您的煩惱便煙消雲散,心開意解了,這就是習禪觀照的對治良方。
修「不淨觀」對治貪慾:
當在打坐時,心不斷地在打妄想,思量如何在兩個心愛的人當中,選擇那一個時,修「不淨觀」對治貪慾。在習禪時,頭腦保持清醒,如果您挑選的愛人是個英俊男仕,您便去觀想他在 30 年、 50 年或 80 年後,慢慢的老化,開始生病,然後死亡,過了若干年後,變成白骨一堆;在您觀想屍體的腐爛過程當中,而生起一種害怕和厭惡的心情,這是對治男女貪慾而引起煩惱的方法。
修「慈悲觀」對治瞋恚:
有時候在打坐時,當那個最討厭的人老是跑在您面前出現,令您心情煩躁,這個時候,您要修「慈悲觀」,對那個討厭的人要有慈悲心,凡事不與他計較;心量要廣大去容納他;當他需要幫助時,我便助他一臂之力。一念之間的轉變,心便當下的會慢慢地柔軟下來,便接受他,不再成為是自己討厭的人了。
般若智慧能淨化凡情
如果我們常常習禪,般若觀照的工夫,能夠幫助我們平衡處理感情上的偏差,我們才不致於走上兩個的極端,因為感情太偏重或者感情太冷淡的任何一個極端都是不如法,佛陀的教誨取之於「中道」,以「中道」的般若智慧來淨化我們的感情,這樣,對感情既不執著,並且在用情的深淺程度方面,更要隨緣作取捨。
由此可見,世間上的憂悲苦惱,大多數是因為由於人際關係交往的不協調;因此,凡事都要應用合乎佛教「中道」法則的理念去處世,是非常之重要的;但實踐「中道」是需要有真真正正的般若智慧,唯有透過禪定的修習,在觀照當中覺悟到人、我、物之間是彼此相依相輔、互利互生;同時感悟到緣起性空的宇宙人生真理,以及人我微妙關係更是眾緣和合的成果,在這清明寧靜的當下,般若智慧才能啟迪出來;這個時候,便能從自私自利的小我觀念中解脫出來,以無我的精神去關心一切人、愛護一切物,如同愛護自己一樣。
以慈悲喜舍的精神來昇華感情
為什麼我們要無條件地去關懷別人,去幫助自己不認識的人呢?
佛教一向提倡發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及「人溺已溺,人饑己饑」的慈悲博愛精神,慈悲是無偏無私的對他人關懷和拔苦予樂。佛教認為世上無論是善人或者是惡人,因為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每人都本具有一顆善良的心、同情心。對有困難的人都給予以關懷與幫助。就像近期中國四川大地震,傷亡慘重,很多人無家可歸,在多倫多不論是中國僑胞或本土各族裔社會人仕,都大力支持捐款賑災,大悲心起,愛心無國界,真是令人非常感動。 南無阿彌陀佛!功德無量! …… ( 下期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