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習禪與心理健康 ( 二 )

禪就是一種智慧

有些人會問,禪究竟是什麼東西?禪是什麼?
禪是一種智慧、也是別有意境的生活藝術、更是待人接物的一種圓融無礙態度。

習禪有助修行者時時攝心不起妄念,不為五欲塵勞所轉;當六根對六塵,六識全斷,放下外在萬緣,達到心行處滅的境界時,心則不移於物。所以,佛教的習禪是長養般若觀照洞察的定力,這種自我醒覺的智慧能夠讓我們心平氣和地觀照一切事物的成住壞空、人我的是非、物慾的誘惑、名利的得失等令人煩燥的迷惘。禪心即是常住真心,真如心有隨緣不變的意思;這種隨緣「不變應萬變」的禪心,卻是現代世人身處在繁忙社會裡的最好生活態度。

般若人生就是禪

禪的本質就是般若觀照的生活實現,當我們真真正正能夠明白到禪的妙用時,任他外在境界萬千,若能把禪裡的智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任運自如,就不難會發現到,禪並不是屬於那一樣的東西,其實,人間處處都有禪機可以發現,不分僧俗以及男女老幼,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共享禪的無上妙味,使灑脫自在的人生,活在常樂我淨的領域裡。

據有一則禪門公案記載:
有源律師曾請教大珠慧海禪師說:「請問禪師習禪有沒有秘密用功的法門呢?」
大珠慧海禪師回答說:「當然有啊!每個人都有自已的密行。」
律師問:「請教禪師是怎麼樣秘密用功的呢?」
禪師說:「饑餓的時候便吃飯、睏倦的時候便睡覺。」
律師不甚解便問:「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要吃飯睡覺,那麼一般人的吃飯睡覺跟您的密行是否相同呢?」
禪師答道:「不同!不同!一般人吃飯時,習慣百般挑剔,揀飲擇食,遇到喜歡吃的,便貪吃要多;不合心意的,就起瞋恨心,嫌棄不肯吃飽。又在當該睡覺時不願意去睡,胡思亂想,百般計較。」

雖然吃飯、睡覺是這麼平凡的日常生活事情,可是有的人常常食而不知其味、睡而心中不安定,煩惱纏結。普遍現代人的生活,一般以追求感官的享受或刺激為快樂的泉源,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吃飯和安安樂樂地睡覺呢?

但是,佛教參禪打坐修行人的心常處在清明自在、安詳和諧的境界中,當睡覺時便很安詳地睡覺、吃飯時便好好的用餐;凡事都很發心認真地去做,頭腦清醒地活用觀照禪心,這是最佳實踐禪的平淡安逸的生活,當下就擁有健康的身心了。

所以在佛門功課中教我們修禪習定,唯有在修行到一定的禪定工夫之時,從而啟發般若觀照。如果有了禪般若觀照的話,我們一切動作和思維,如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對於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對事物都能有著清清楚楚的覺察,止息相續不斷的種種意識分別,洞悉一切事物的真相,不被外境來幹撓內心。

為什麼禪的般若觀照能令我們洞察萬事萬物呢

這是因為透過認清事物的假相,般若智慧能啟發我們認識到人、事、物的本質 ( 或稱為本來面目 ) 是什麼?這個本來面目在佛教的名相稱為「諸法實相」,什麼叫做「諸法實相」呢?

「諸法實相」的要義就是雖然宇宙萬有的體、相、用,以表面上看來,都各有著不一樣的千差萬別,但是若有禪的思想,有禪的體驗的話,便會感悟到世間上一切山河大地、四生九有以及錯綜複雜事物的表面假相,雖然不一樣,但在它們的實質上都有著一個「共同性」;以佛教的觀點來說,萬類萬有的共同性就是「空」,為什麼人、事、物的生滅、因緣、果報的共同特性是「空」的呢?

真空妙有的特性

佛經有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今天「佛教習禪與心理健康」這個座談會,是在多倫多大學 William Doo Auditorium 講堂內舉行,就是因為有舉辦座談會的贊助機構、有講者、有聽眾;以及更有椅子、音響、計算機、螢光幕和講堂場地等等環境設備的因緣條件配合,這個座談會才能舉行;但是如果缺乏了以上各種因緣條件,這個座談會肯定是沒辦法圓滿的成就了,由此足以說明了「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的道理!

再者,身體的誕生也是如此;比方一般人平均的壽命可以活到七、八十歲以上,但在七、八十歲父母未生育之前,究竟這個人是在那裡,這個人又是從何處而來的呢?在父母未生育之前,根本沒有這個人的存在;佛法告訴我們,人類之所以有出生的因緣,是因為有父精母血和佛教講的中陰身配合投胎出生者的業力和願力的因緣條件成熟時,才能誕生為一個人。

所以,禪觀是一種般若觀照,讓我們認清世間所有一切法的真相是「空」的,而不會被外在的假相來迷惑和欺騙;佛教修行最高的境界是體悟到萬事萬物的「真空妙有」的實相,禪心裡面有著無窮的妙用在裏邊,我們通過習禪而能對宇宙間的人、事、物有智慧的觀照能力,以達到大自在,大解脫的境界。 …… ( 下期待續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