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孝道(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佛教孝道思想的淵源
《父母恩重難報經》云:「慈母像大地,嚴父配於天,覆載恩同等,父娘恩亦然,不憎無怒目,終日惜兼憐,父母恩德,無量無邊。」又《本生心地觀經》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故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與供佛之福等無差別」。
由此可知,父母恩重如山,深恩難報。佛陀教育四眾弟子都應該孝養、敬順父母。他不但如是說,還如是做。據佛典記載,佛陀成道後雖然四處遊化度眾,法務繁忙,但當其父王病重垂危時,他隨即趕到王宮,侍奉在側,並在其父王往生後,親自擡棺。又據《地藏經》啟教因緣所講,在佛陀說《涅槃經》之前,曾親到忉利天宮去為其慈母說法,佛陀對雙親盡孝的身教,是我等佛弟子應該學習的榜樣。
中國古德亦云:「百行以孝為先。」孝道亦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盂蘭盆節自 6 世紀梁武帝提倡後,便普遍流行於民間,遂成為中國佛教的傳統習俗。現在無論是在東南亞,或是在北美洲,乃至在全世界各地,每年於農歷七月十五日,十方善信無不熱烈參與寺院舉行的盂蘭盆法會,因此盂蘭盆節已成為佛教重要節日之一。
以佛教觀念而言,世間之孝指供給父母的衣、食、住、行和關懷照顧,使父母免於饑寒,但世間之孝止於一世,為孝之小者。出世間之孝是強調精神的凈化和心靈的覺悟,才是大孝的根本。正如《毗尼母經》謂:「若父母貧苦,應先授三皈、五戒、十善,然後施與,此蓋以出世間之孝,方能令父母徹底離苦得樂之故。」出世間之孝,無有盡時,父母因為獲得佛法的利益,而能令存者福壽無彊,亡者離苦得樂,是為大孝。
報答父母最好的方法
佛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教誨弟子言:「……欲得報恩,為父母懺悔罪愆,為父母供養三寶,為父母受持齋戒,為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
當父母還健在時,除了甘願奉養外,為人子女者應當供養三寶,如法修行,以參與各類佛事活動的功德來回向給他們,並且勸導雙親皈依三寶。在為他們祝壽時,要勸他們多吃素、少吃肉,最好能陪同他們到佛堂或素菜館吃素,以培植其福德因緣,功德無量。父母往生後,在七七四十九天內,作為兒女、子孫要為他們誦《地藏經》或《金剛經》等大乘經典及念佛,並且每逢清明報恩法會和盂蘭盆法會為其誦經超薦回向,是最好的盡孝。
根據《盂蘭盆經》的記載,供養開悟或有修有學的僧眾,依其功德回向雙親,可得冥陽兩利。這啟示了我們「佛法無邊」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的殊勝功德。在每年啟建盂蘭盆法會,誦經施食以外,同時也有供僧儀式。這是護法居士廣種福田,長養善根,自利利他,難遭難遇的上好機緣。正如經云:「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因此,佛弟子應當至心虔敬供養三寶。
湛山精舍每年都會舉辦「盂蘭盆供僧法會」活動,供十方善信參加,從而普及倡導「盂蘭盆節」的「歸敬三寶、深信因果、孝順雙親、緬懷先祖」之精神,期許這個殊勝的傳統習俗,世代深植人心,發揚孝道之美德,令家庭更加和睦美滿。
結 語
佛法中的孝道思想由來已久,並深入人間,每年寺院舉辦盂蘭盆法會就是最好的說明。佛法的孝道思想已日益成為信眾盡孝報答父母的最好方法,也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