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孝道(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時間過得很快,一年一度的盂蘭盆節法會又快到了。湛山精舍每逢農歷七月十五日都會舉行法會以慶祝盂蘭盆節,同時舉行梁皇寶懺報恩法會來感恩我們的現世父母以及七世雙親的養育之恩。諸多佛教寺院在這一天都會設有莊嚴的壇場,供佛齋僧,至誠禮懺,為歷代祖先、過往先靈超度回向。這是佛教徒對中華孝道的一種闡述。今借此良機,向諸位讀者介紹盂蘭盆節的由來及佛法中的孝道思想。
盂蘭盆法會的由來及在中國的傳承
依據《盂蘭盆經》記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當始得神通時,為報答雙親乳哺之恩,即以道眼尋其親人,發現其母生於餓鬼道中,瘦得皮骨相連、肚大喉細,日夜受饑餓之苦。於是立即借助神通,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然而,飯食未送到嘴裏,皆已變為火炭。目犍連自力無法度脫母親,於是奔向佛陀請示拯救其母脫苦的方法。
佛陀告知目犍連,由於其母過去曾積聚五百世慳貪的宿業,現正受惡業苦果之報,罪根深結,非一般天神地祇和神通等力量能令其母離憂苦。佛陀指示目犍連於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業圓滿日,應奉盂蘭盆,敬設百味珍肴、飯食五果等置於盆中,供養三寶,仗十方諸佛及眾僧之不可思議的功德,得令其母脫離厄難。目犍連遂依照佛陀的指示,如法造盂蘭盆供佛齋僧,其母即於是日應時得救,解脫一劫餓鬼之苦。目犍連親眼目睹其母因仗三寶之力即能得度超升,故請示佛陀何不讓三寶弟子,亦奉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呢?佛陀聽聞後十分歡喜,並在《盂蘭盆經》中云:「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後世的佛子遂於每年七月十五日,在各寺廟盛大舉行盂蘭盆法會,祈願以此殊勝功德,令健在父母消災延壽、福慧增長;過去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出離三塗之苦,往生凈土,蓮品高增。
中國佛教隨著西晉竺法護將《佛說盂蘭盆經》翻譯成漢語以後,依照《盂蘭盆經》之說舉行盂蘭盆會,梁武帝為中國最早普施者。據《佛祖統紀》卷卅七載,於大同四年(538 年),梁武帝曾至同泰寺設盂蘭盆供佛齋僧。此後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均在各大寺院舉行普施大會,歷代帝王臣民在其影響下,亦極重視盂蘭盆供,奉為一年一度報答父母及祖先恩德的追思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