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生活 (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有不少人總以為佛法博大精深,玄妙難懂,只是一門學問,與現實生活沒有關系。其實佛教不僅是一門理論和信仰,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佛陀教導我們生活要有覺悟和理性,才能感受到真、善、美的生活。
佛陀降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說法度生都在人間。他以慈悲為懷,廣度一切有情眾生,四處行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所說的佛法離不開人生,皆與生活息息相關。在了解生活之前,首先要對生命有一個認識,人究竟在世間能活多長呢?
人的生命只在呼吸間
有一天,佛陀問一個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長時間呢?」弟子回答道:「世尊!人的生命也就幾天吧,不會很長。」 佛搖搖頭:「你還沒有領悟到生命的真諦。」
佛陀轉過頭,問另一個弟子:「那麽,你認為人的生命究竟有多長呢?」 「世尊!弟子以為,人的生命長度只有一頓飯的工夫。」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佛陀搖了搖頭:「你也沒有悟出生命的真相。」佛陀又以同樣的問題問另一個弟子。
那個弟子虔誠地答道:「世尊,人命只在呼吸間。」佛陀聽後十分滿意地稱許道:「好極了,你已經覺悟到生命的真諦了。」
佛經這般精彩地描述生命,是多麽真實啊!生命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間,當你無法繼續呼吸的時候,生命也就嗚呼哀哉了。
生命就像呼吸一樣真切,一呼一吸,很簡單,很自然。人的生命最初是由呼吸喚醒的,當呼吸停止,生命也隨之結束。人,活在他呼吸的瞬間,生命是經不起等待的,活著就要生存、發展。
通過這個故事,佛陀告訴我們:活著不需要任何藉口,抓緊時間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比什麽都重要。 生命只在呼吸間,世事易變,人生無常,在無盡的生命長河裏,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瞬間。所以人活著就應該把握現前的生活,即便這一生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往,也要讓它成為值得回憶的往事。
活在當下
禪宗有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說一位僧人在雲遊行化時,不小心一腳踏空,掉落到山崖。幸好衣服掛在懸崖間的一棵小樹上,絕處逢生。當他正在慶幸時,轉眼向上一看,心裏更為不安:原來小樹在他身體的重壓下,根部已開始松動;而他離崖頂有幾丈高,爬上去是不可能的;在懸崖的下面,又有一只餓虎正仰首等著;心想這一回必兇多吉少。忽然間他發現到就在不遠的地方,崖壁上長了一顆鮮紅的草莓,他伸手摘下草莓放在嘴裏,欣嘆道:「這草莓味道多鮮甜啊!」
這故事說明了生命長短並不重要 , 而在於懂得活在當下。我們要明白生命是無常的,但在無常中要把握機會珍惜人生。人的生命十分寶貴,佛經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人在生命長河裏,輪回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今生很不容易投生在人道,時時刻刻要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靈性。
珍惜本有的靈性
佛陀剛降生在人間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話的意思是指世間萬物,唯有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靈性最為稀有難得。我們有了心中這個靈性,便能在穿衣、吃飯、睡覺、讀書、工作等日常生活中去體悟人生,感受人生,享受人生。
生活有悟性與沒有悟性兩種
沒有悟性的生活每天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好像一臺機器人一樣,為了工作而工作。這樣的生活方式便會產生乏味的感覺,缺少朝氣和樂趣。如果是有悟
性的生活,我相信除了忙碌之外,更能感受生活是一種藝術,它不但是一種形式,而且是富有更強的生命力和創意。每天雖然不斷地勞作,但其心念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麽。這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境界就是禪定的體現。有了這種禪定工夫的人,生活再苦,工作再忙,他們都能做到胸有成竹,運作自如。不但生活有規律性,同時心中更加充滿著喜悅和感恩。因為有覺性的人已經找到了世間萬物變化的某種規律。從中體悟到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有一個不變的道理在裏面。
生活中有什麽是不變的呢?
俗語云:「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心有生、住、異、滅。」
這些變化充分體現了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但在這些變化莫測的背後,有一個不變的原理,那就是「空性」。因為萬法本性是空的,所以世間的一切現象才可以改變。比方說,一個窮人沒有錢,但只要他認真工作,發揮才能,尋找機會,總有一天這個窮人便會變成富人。例如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他們都是從普通的平民,經過一番拼博苦幹而有今天驚人的業績。一字不識的文盲,經過勤奮學習,不斷深造,有一天便可以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這些道理充分說明了佛法所講的緣起性空,是我們認識人生的關鍵所在。有了正確的人生觀,才能找到生活的定點,而不會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