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生活 (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如何做到不迷失自己

人若想要不迷失自己,首先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並知道自己的性格是什麽,有何好的習慣?通過對自己審察一番以後,進而審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是否清凈。這種修正身口意三業的做法,就像花、草、樹、木一樣,要時常修剪,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修行身業有三種、口業有四種、意業有三種,共稱為十善。如果修行不好,便成十惡。

如何修行身口意三業呢?

  1. 身業方面:

第一、不要自殺或謀殺別人。最好不要隨便殘殺動物,要有慈悲心,利人愛物。不但不要殺生,還要護生、放生。

第二、不偷盜。我們要愛護別人的財產,不要隨便偷取別人的東西,不但不偷,自己還要廣行布施,救濟苦難的眾生。

第三、不邪淫。除了合法夫妻之外,不能有婚外情或第三者,以免破壞家庭和睦。人不能任性隨意,要有定力和原則。

  1. 口業方面:

不妄語。說話要講誠實語,不要欺騙人。不兩舌。不要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搬弄是非,要多勸人以和為貴,為善最樂。

第三、不惡口。不要出言粗暴,破口大罵,講話要柔軟,做到口出蓮花般清凈無染。

第四、不綺語。不要講一些不健康淫穢之語,以免誤導他人,要多講一些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語言。

  1. 意業方面:

第一、不要貪多無厭。做事要量力而行,有多少本事,便做多少事情。

第二、不要有嫉妒心和瞋怒,要有定力和耐性。

第三、不要是非不辨,好壞不分,而要有智慧洞察一切。

以上十善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也是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生活準則,所謂玉不琢不成器、鐵不煉不成鋼,人不約束自己的行為難以承擔重任。由此可以知道佛法要在生活中修,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離開生活,怎麽會有轉迷成悟、轉凡成聖、轉識成智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時常凈化身、口、意三業,同時還要修學八正道。道是通達的意思。通過八項生活準則,可以從煩惱痛苦的此岸,到達清凈快樂的彼岸。

八正道是什麽呢?

(一)正見:正確的知見,相信因果不昧。正如《寶鑒篇》中所講:「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佛經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言不報,時候未到。」中國古語亦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二)正思維:正確的思維,心中時常保持覺照,以正智發動思維,使真智增長,斷除迷惑。

(三)正語:正直的言語,說話有禮貌,言之有理。

(四)正業:端正的行為,品學兼優,沒有不良習慣。

(五)正命:正當的職業,以正當途徑謀生。

(六)正精進:正確的努力,韓愈在《進學解》提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七)正念:正確的心念,心不胡思亂想,清凈無染。

(八)正定:做事集中專一,有恒心和毅力。

人生數十年,轉眼即逝,若能在短暫的時光裏,把握著當前的一念心,並用這顆平常心去覺悟人生,體驗生活,世界便會變得更加美麗動人。人的悟性最高。世事雖是無常,但只要用心去生活,便能在無常中找到真常的道理。如果時常凈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依八正道的方法去生活,心中的佛性便能顯現,煩惱迷惑自然而然不斷消除,自在人生當前即是,不假外求。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