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出家修道的因緣(上)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佛教的四聖諦為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而佛陀的出家,即是從對「苦諦」的思維觀察而發生的。據《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第2卷記載,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錦衣玉食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正像《三寶歌》中所云:「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這就是說,佛陀的出家修行絕不是茶餘飯後的談資,也不是看破紅塵的瀟灑,更不是玩世不恭的輕浮,而是用自己的一生去反觀生命的本質,認識人生諸苦的本質,從而讓在六道輪回、痛苦不堪的一切眾生徹底認識苦諦的真理,方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悉達多太子厭倦王族生活的原因
在王宮中成長的生活是快樂而豐富的,然而悉達多太子對於這種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日子,漸漸地感到厭煩起來。生活是平靜的,內心卻不因平靜的生活而變成一潭死水。相反,在這樣平靜的生活中,太子豐富的思維使其心靈漸漸變得充滿了苦悶、矛盾,因而要想從這種平靜的氣氛脫離開來,做出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有一回,淨飯王親自帶領太子和身邊的大臣一起巡查國界,巡查完畢之後,他們一行並沒有直接回王宮,而是繼續觀看風景,遊覽山川秀色。他們行走了半天,這時,大家都有些疲倦,於是都停下來,坐在樹下休息,同時一邊觀看農民在田間勞動。太子獨自一人跑到另一片樹林中去,他看到了一個悲慘的情景:一條蟲子從樹上掉下來,正好落在太子腳下,蟲子並沒有摔死,而是在地上打著滾,吃力地想爬起來。正當那條蟲子即將要掙扎起來的時候,突然一只不知名的鳥從天上飛下來,啄死那條蟲子,並銜起它,迅即向天上飛了回去。太子看了這一幕情景,一種惻隱之心頓即從心中生起。太子當即想道:眾生可憫,互相吞食;慈悲世界,不應有此。有什麼辦法能夠脫離這種互相吞食、充滿兇殘與罪惡的世界呢?太子坐在樹蔭下,讓日光照曬著,為這個問題一時陷入了沉思。休息了一會,淨飯王遠遠地看到太子端坐在樹下,像打坐一樣,陷入深沉的思索中,於是好奇地走過來,握住太子的手問道:「你為什麼要獨自一個人坐在這裏呢?」太子回答說:「我看到眾生互相吞食,心裏十分傷感。」淨飯王聽了,頓時感到又擔心又害怕。淨飯王生怕太子興起出家的念頭,而應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於是想道,是該到為太子婚聘了,只要給太子找到一位美麗的妻子,使他的心意常覺悅樂,而於世間常生留戀,那麼就會拴住太子這顆遊移的心了。
淨飯王想用婚姻家庭來拴住太子的心。就在太子十七歲那年,淨飯王將各位大臣召集到王宮開會,決定將摩訶那摩的女兒許配給太子。摩訶那摩是一位釋迦種姓的婆羅門,他的這位女兒才貌雙全,氣度非凡。太子成婚後,夫妻恩愛異常,婚姻美滿幸福。但是太子每當夜幕降臨,即單獨靜坐,屏絕人事,身在人間,但不起世俗之念,不生欲界之心。淨飯王見到太子成婚已有很長時間,卻不見太子妃有懷孕的消息,因此心裏十分著急。於是淨飯王又為太子迎娶了鄰國天臂城主善覺王的長女耶輸陀羅公主,這位公主也是才貌無雙,品性賢良。婚後一年,耶輸陀羅公主就為太子生下了一位聰明漂亮的兒子,名叫羅睺羅。淨飯王以為這下足可安心,他以為太子有了自己的兒子,就應該像我愛他一樣愛自己的兒子,因而不再去想出家的事了。從表面上看,悉達多太子似乎被嬌妻美眷拴住了心。但這只是表面現象,隱藏在太子心中的秘密,沒有人知曉。
悉達多太子不接受五欲之樂的原因
轉眼悉達多太子十九歲,宮中生活雖然舒適、奢華、極具享受,但太子越來越覺得乏味與壓抑,所以他更願意在幽靜的花園內散步或是在樹下沉思。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像籠中的小鳥,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於是向父王請求去野外走一走。淨飯王想,可能是太子在宮中待得太悶了,想去郊外放鬆放鬆,所以一口答應,淨飯王特地安排人將太子所經道路都打掃乾乾淨淨,將郊外園林也修治一新。一切佈置妥善,悉達多太子在隨從的陪同下,離開了王宮,走進了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