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出家修道的因緣(下)
在之後的幾次民間遊歷過程中,悉達多太子深刻地感受到了一般百姓的疾苦,特別是對任何人無法避免的「老」、「病」、「死」等問題觸動非常之大。所以每次遊歷回來,太子總是憂心忡忡,悶悶不樂,經常自己一個人獨坐,苦苦思考解決這些人生根本煩惱的辦法。
看到太子這樣的情況,淨飯王真是心急如焚,於是派最有才華的辯才之士來勸說太子返回王宮去享受五欲之樂。但任憑這位學士如何地勸說,太子都不為所動。最後太子表示:「我之所以不接受五欲之樂,就是因為我害怕老、病、死的苦痛,所以不敢貪愛,不敢執著。我想要的就是要脫離老、病的苦痛,脫離生死的輪回。」就這樣,太子經常一個人在樹下沉思。
有一次,當他靜靜的端坐在閰浮樹下深深地思考生死、起滅、無常轉變的道理時,忽見前面有一個出家人向他走來,太子趕快的站起來迎接,並很恭敬地請教這位出家人為什麼穿著行為與眾不同呢?這位出家人告訴太子,他是遠離世間束縛的沙門,為的是遠離老病死的苦惱,獲得徹底自在與解脫。所以他沒有財色的欲望,斷絕名利的糾紛,在深山中隱居,在村落中乞食,通過修行達到不生不滅,無論恩怨,眾生平等的境地。太子聽沙門的話後,滿心歡喜,並暗下決心要出家修行。
當淨飯王聽到太子出家的請求之後,就如同半邊天塌下來一樣。可想而知,淨飯王怎麼會允許太子出家。想到自己後繼無人,整個國家沒有人託付,禁不住老淚縱橫,其他群臣也都一同陪著落淚。太子見到自己出家的請求不會被批准,加上老父親這樣悲傷,只好一個人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寢宮。這一邊,淨飯王和眾位大臣為了阻止太子出家,在太子寢宮周圍佈置了許多人,對太子的一舉一動都嚴格地監控。但不知道是天意還是其他原因,經過了幾天以後,大家都疲倦了,就在第七天的晚上,所有看管太子的人都昏昏地睡去了。於是悉達多太子騎上白馬,奔出宮門,沖進了原野。
佛陀出家「看似無情勝似有情」的原因
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面對著身後漸漸遠去的宮殿,朗聲發出莊嚴的誓言:「我如果不斷絕生老病死以及憂愁悲痛等種種苦惱,誓不再回王宮!我如果不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又不能轉於法輪(意即宣演佛法),就再不回來與父王相見!我如果不能割斷恩愛的情誼,就絕不回來與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以及妻子耶輸陀羅等人相見!」
許多朋友都可能有這種疑問,悉達多太子就這樣出家,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為什麼能夠忍心離開年邁的父親、疼愛自己的姨母、結髮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呢?其實不然,太子已經將對親人的愛延伸開來,轉成對一切眾生的慈悲與大愛,他要幫助眾生找到一種徹底斷除煩惱的方法,然後再回到眾生和親人身邊,幫助他們解脫。這才是至愛至親,是無限廣博的大愛。
紀念釋迦牟尼佛出家日的意義
中國佛教界以農曆二月初八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那麼紀念這個不平凡日子的意義究竟在哪里呢?悉達多太子出家之前曾向父親提出:如果現在父王能保證滿足我的四個願望,我也可以考慮不去出家。這四個願望就是:第一、沒有衰老的現象,第二、沒有疾病的痛苦,第三、沒有死亡的恐怖,第四、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滅。淨飯大王連連的搖頭道: 這四個願望,誰也不能保證的。太子很有禮貌而又沉重的說道:「這四點願望如果沒有人保證,請父王還是允許我出家吧!讓我自己去成就這四點願望。」悉達多太子還告訴父親:「我此刻,好像住在一個被火燒起來的房子裏,我必須要走出這個房子,尋求一個安穩的地方。聚必有散,相會必有相離,這是最普通的道理。世界上無論什麼人,用合理的方法生活也得要死,用不合理的方法生活也是要死。有生必有死,‘死’是人生不能免的一個過程。那又為什麼不在合理的生活中去尋求解脫呢?」
結語
佛陀這段同父親的對話告訴我們:要知道人世間的苦猶如病,要知道所有疾病的根源,才能醫治它。我們只有知道人生病苦的原因,也就是生死流轉的原因,才能找到斷除病苦的方法。追溯佛陀出家的因緣,使我們從中瞭解到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不過是轉眼煙雲,並不能幫助我們解脫人生的諸苦,唯有佛陀才能給我們帶來究竟的平安和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