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悟道的啟迪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佛陀還觀察了一步步斷除煩惱之障的十二種因緣:如果消滅無明,行也就跟着消滅;行消滅,心識也就消滅;心識消滅,名色也就消滅;名色消滅,六入也就消滅;六入消滅,接觸也就消滅;接觸消滅,感受也就消滅;感受消滅,愛欲也就消滅;愛欲消滅,四取也就消滅;四取消滅,有業也就消滅;有業消滅,生也就消滅;生消滅,衰老和死亡、憂愁悲傷苦痛懊惱等等情緒也就都消滅。
像這樣從逆、順次序觀察十二種因緣,到最後就破滅了無明之境。光明之相出現之時,悉達多便獲得了智慧之光,並且已經斷絕煩惱之障,而成就了一切種智。
悉達多由凡轉聖成為佛陀的緣由
就在相當於中國農歷十二月八日淩晨時分,忽然一顆明星出現在天際,清清朗朗,照耀天庭,悉達多觸景會心,剎那之間豁然大徹大悟。這時,本覺理與始覺智合為一覺,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已經證到生死不滅、無掛無礙的涅槃境界。在此之前的四十九天悟道過程中,佛陀經受了各種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極端考驗。當他正要擺脫一切人間的欲望之時,欲望的火焰卻更加旺盛起來。那些迷戀的情愛、生存和悅樂的渴望與回憶,必須要用堅定的信念與之抗衡。那些東西確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求上進的根源,但也都是苦難的泉源,
因此,人若到了將要和這些東西告別的關頭,它們便會猛烈地在心中浮現出來,榮譽、名聲、權力、財富、愛情、家庭生活的樂趣以及來自周遭的寵愛等等,
一切的喜樂和歡悅的誘惑之相,全部湧現在眼前,使他感到困惑。然而,悉達多以其堅忍不懈的精神,奮勇精進的禪定之力,終於在大智慧的觀照決斷之下,降服了身心內外的一切魔障,突破了人的最後弱點,克服了自身的障礙,從而登上智慧和人格的極峰。他由此而悟徹宇宙人生大道,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立地成佛,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位,成為天上天下三界獨尊的天人之師。
悉達多成道後,即號釋迦牟尼佛。又因為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又稱佛。四眾弟子及世間諸王、臣民等尊稱其為世尊。
佛是佛陀的略文,又作休屠、浮陀、浮圖等,都只是 Buddha 不同的音譯而已。從意譯的角度,則佛為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兩重意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為害於人,有如世間普通人覺知哪些東西有害而能趨避一般,所以名為覺察,這叫做一切智;覺知各種事物的原理而能了了分明,就像睡夢之中覺醒一般,稱作覺悟,這叫做一切種智。 自己覺悟,又能使他人覺悟的圓滿智慧,無量功德,這才稱作佛。悉達多斷絕一切煩惱、悟道成佛之後,即成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佛。
佛陀悟道對現代人生啟迪
釋迦牟尼佛出家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尋求個人的快樂,而是為眾生尋求一個徹底解決人生煩惱的方法。他從喜馬拉雅山腳下雲遊到摩揭陀國,兩次拜師,依然無法突破思考的瓶頸,六年的苦修又使他形容枯槁。據說正在惶惑中,尼連禪河對面飄來了民謠小調:“琴弦太緊難成調,琴弦太松不成音,不緊不松聲動人。”這種民謠小調看似平常普通,但它給釋迦牟尼以很大啟發,他從琴弦松緊對琴聲的影響中,悟出了只有離開苦樂兩極,才能讓心靈在平和中思考。於是他到尼連禪河沐浴,洗去一身泥垢,但虛弱的身體讓他難以行走。
這時候一位牧女恰好路過,供養他乳粥(Kheer)恢復體力。之後,釋迦牟尼便來到了菩提迦耶,在一棵菩提樹下靜思,發誓若不能大徹大悟,終生不起,他就這樣苦思冥想。經過四十八天,直到第四十九天,智慧之光如一束激光閃耀在他的腦海里,啟動了一種讓他清明澄澈的思考方式,心靈穿過各種煩惱迷霧,如一輪明月高掛空中。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於是成了覺悟者——佛陀。因此,佛陀悟道不僅僅是一個個體追求真理的過程,而是為了使眾生的根基和機緣得到
成熟、人人成佛的過程。
結 語
佛陀成道的日期正好時逢中國農歷臘月初八,加上牧女在尼連禪河畔向佛陀供養乳粥,才使他有氣力走到一棵菩提樹下,證得諸苦盡滅的真理。所以,中國佛教徒都要在這一天煮粥供佛,並逐漸演化為一種民間的飲食習俗,俗稱“臘八節”。
然而,我們在品嘗“臘八粥”的時候,並不是為了一種口腹之欲,而是為了紀念佛陀發現了偉大的真理,他將以此來開示眾生的解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