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悟道的真義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天魔無法摧毀趺坐菩提樹下的佛陀
悉達多獨自走到菩提樹下,摒除雜念,意誌端正,莊嚴發下誓願道:“我要坐在這棵樹下。如果不能解脫生死,進入涅槃,就再也不離開這里。如果不能達成正確的覺悟,我就不從這個座位上起來。”說罷,悉達多就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進入禪定的境界中。當時,悉達多即將到達智慧的彼岸了,諸天梵神都為之欣喜無比,他們默默地同時祈禱著悉達多盡快擺脫輪回的困惑,達成至高無上的大道。然而,這一切使天魔瑪拉感到不安與恐懼,派了許多魔軍魔女來幹擾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傳》中有關魔女的故事寓意十分深遠。比如傳記中說天魔手下有四位欲界魔女,第一位名叫欲妃(情欲之女) ,第二位名叫悅彼(取悅他人) ,第三位名叫快觀(就是相貌美麗、悅人眼目) ,第四位名叫見從(就是柔婉順從)。她們美艷無倫,一擡手、一駐足就能使世上男子為之意亂情迷,魂不守舍。只要略施手段,就足以使世上非常堅強的能忍受各種誘惑的修道者陷入迷惘之境。再看悉達多是如何做的呢?書中記載:悉達多並不為之所動,他以堅決的聲音回答說:“你們過去修了一些福業,因此今生得成天身,形體雖然端好,但心誌不正,不過是一個皮囊盛着一堆臭穢罷了,你們又到這里來做什麽呢?趕緊走開,我不需要你們。”悉達多話音剛落,突然那些魔女們都一個個化成龍鐘老態的老女人模樣,她們再也不能回復到青春貌美的形態,魔女見此形狀,於是都只好灰溜溜地返回魔宮。
這些魔女其實就是我們的貪婪各種美色的心,累世累劫我執與業力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煩惱,主要有“貪、瞋、癡”三毒之苦。而對異性的喜好,就是一種非常大的貪着。為什麽會有這樣大的貪着呢?因為可以滿足我們的情欲,讓我們開心,美貌可以使我們賞心悅目,柔婉順從使我們感到身心快樂。這些對於解脫來說就是魔,魔從哪里來呢?就從我們的貪瞋癡而來。
那麽如何對治這種貪欲呢?看看悉達多的辦法,那就是用觀照的智慧來對治這種貪欲。其實悉達多將這些美麗的女子觀照成鶴發雞皮的老人,就是佛教中的“不凈觀”和“白骨觀”的方法。所以可以看到,這些故事後面其實都蘊含着非常深的佛法,我們不能只是當作故事來讀。
佛陀如何了悟世間萬事萬物因果輪回
悉達多最後為了證悟到無上的正等正覺,克服了重重的魔關。以大慈大悲的心力,在二月七日那天夜里降伏天魔,神誌清清湛湛,一片光明,照徹靈臺。
這時,他已經深入禪定的境界中,達到無想無念的境地。然而,他仍在思索着世界一切真實的意義,他要知道這個世界從何而來,又向何處而去;他要知道過去的因,也要知道將來的果。在甚深禪定的境界中,他看到了六道中種種眾生的情況,對前世今生以及未來,一切的因果了然分明。
悉達多進而觀照眾生的本性,他們究竟因為什麽而有衰老和死亡呢?在甚深的禪定境界中他知道衰老和死亡是以生作為根本的,如果離開生,也就不會有衰老和死亡。而且這個生不是從天而生,也不從自身而生,它不是無緣無故而生,而是從因緣而生。因依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有業(指決定來世所得果報的思想行為的總和)而生。
悉達多又觀察三種有業從什麽地方而生,他馬上知道三種有業從四取而生。“取”是追求執着之意;“四取”為四種追求,即:
一、欲取:對色、聲、香、味、觸等五妙境的追求;
二、見取:對各種非佛教的世俗觀點的追求;
三、戒禁取:即執着於各種非佛教的戒律;
四、我語取:即執着於我的偏見。
這四取從愛欲而生,愛欲從感受而生,感受從接觸而生,接觸從從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的總稱)而生,六入從名色(名色,為身心的統稱。受、想、行、識這四蘊為心法,稱名;色蘊為可視知的形象,為色,主要指形體而言)而生,名色從心識而生,心識從行(一切精神現象及物質現象的生滅以及變化活動,稱作行) 而生,行從無明(愚癡為無明)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