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悟道的苦行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菩提迦耶,又稱菩提道場,位於古摩揭陀國伽耶城南方(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伽耶市近郊),面臨恒河支流尼連禪河。相傳菩提迦耶是佛陀悟道成佛之處。故該地被佛教徒尊為朝拜聖地,也是佛教四大聖地中最具重要意義的聖地。
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先後記載了菩提迦耶的歷史。2002 年菩提迦耶的摩訶菩提寺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雖然,當年為佛陀悟道遮風避雨的菩提樹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這樹菩提樹的曾孫依然佇立於佛陀悟道之地,它使我們聯想到佛陀當年追求人生大道的艱苦歷程。
悉達多出家之初沒有發現正確修行道路的原因
悉達多太子出家之後尋找人生大道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悉達多太子換掉了王子華麗的服飾,換上袈裟,又將須發剃掉,全身打扮極像一位苦行僧。之後,他來到了跋伽仙苦行林,參訪那里修行的行者。他看到這些仙人修道的方式,各各不同,不禁大吃一驚。他們有的以草為衣,有的只披着樹皮樹葉,還有的只吃些草木花果,有的一天只吃一頓飯,有的是兩天吃一頓飯,有的甚至三天吃一頓飯,他們就這樣實行簡陋的、饑餓的修行方法。
有的苦行者以日月為神,有的則拜水拜火。有的翹起一腳,只用另一只腳站立;有的就睡眠在塵土里,有的甚至睡倒在荊棘之上,還有的成天睡臥在水火之側,使身體經受水深火熱的考驗。他們奉行一種自虐式的、痛苦的修行方式,想通過對身體的折磨從而達到精神的解脫。悉達多覺得這些仙人修煉這種種苦行,都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於是他繼續向北走。
悉達多的父親凈飯王聽到兒子出家的消息十分悲傷,也非常着急,顧不得責備侍奉悉達多太子的人,立即派了幾名最得力的大臣追上太子,勸說太子返回王宮,但太子出家修行的意誌非常堅定,所以這幾個大臣無功而返。凈飯王最後沒有辦法只得同意太子出家,並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鞽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太子修道。
悉達多於是繼續北上,路經王舍城(摩揭陀國的都城)時,由於他相貌莊嚴端正,神態非常奇特,使王舍城人民都競相前來觀看。國王聽到這個消息也非常高興,帶領大臣前來拜見悉達多,並表示願意將這個國家和軍隊交給悉達多。但悉達多婉言謝絕,並告訴國王自己出家的目的是為眾生找到一個徹底解決人生煩惱的方法。
起初,悉達多並沒有發現正確的修行道路。他尋訪到兩位非常有名的修行者阿羅邏和迦蘭,並向他們請教解脫煩惱的方法,但他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於是悉達多繼續參訪,希望能找到一位真正能夠指引自己求取解脫之道的人。
歲月如梭,轉眼之間五六年過去了,可他卻仍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他的心由於不斷失望而變得躁動不安。悉達多陷入茫然的境地而無法自拔,每天每時,他都在苦苦地思索,都在尋求超越生死之海的答案。然而他沒有成功。
有一天,他突然醒悟自己目前這樣四處漂泊、尋仙訪道只是浪費精力和時間,最後終究不會有任何結果,唯一的辦法是從自身的修持中尋找解脫的途徑。所謂求人不如求己,一切法則都在自己的心念及修行之中。當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便前行進入尼連禪河的東岸,登上缽羅笈菩提山。在缽羅笈菩提山修行了一段時間,覺得這個地方不太安靜,不是一個修道靜坐的所在,於是悉達多渡過尼連禪河,進入摩揭陀國伽闍山苦行林。憍陳如等五人遵奉國王指示跟隨悉達多東奔西走,嘗盡風霜之苦。他們在悉達多身側密切注視着太子的一舉一動,當悉達多茫然而無所適從徘徊不定之時,他們就在距悉達多不遠的伽闍山中結集隱居起來。
悉達多就這樣最終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岸邊靜坐思維,觀察眾生本源所在,安下心來在伽闍山中實行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