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化的對象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佛陀悟道之後四十九年的教化歷程,給以後延續兩千多年的人類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藏。佛陀在世時雖然說了很多的法,保存和流傳下來很多經典,但歸根結底唯一的宗旨就是“勸人要認識自己”,也就是說世人並不真正了解、認識自己,而是迷惑太深了。只有去除這些迷惑、執着,才能離開生死、憂慮、悲傷等諸苦,從而離苦得樂。然而,世人往往貪戀眼前的一個有生死的個體,沒有認識到自己本來所具有的、無生無死的心性;許多假象掩蓋了事實的真相,這是我們人類多生多世的習慣性所造成的,所以世人就不容易相信佛陀所發現的真理。佛陀也深知此點,但佛陀慈心悲憫眾生執迷不悟,用了四十九年的時間,諄諄教導眾生覺悟。雖然佛教已經流傳二千多年了,但佛陀的教法仍然給當今社會文明的發展,以很大的教育和啟發;現在佛教的興盛以及人們對佛陀教法的深入廣泛的研究,也證明了佛陀的教法給現代文明帶來了一定的助益。

佛陀悟道之後曾想隨即化入涅槃

自從佛陀成正等正覺之後,山谷潺潺溪水清澈見底,天空中出現了許多瑞相。但佛陀並沒有從金剛座上起身,而是在菩提樹下繼續靜思二十一日,並且在定中宣講了最偉大的經典之一——《大方廣佛華嚴經》。雖然佛陀一直在思考救度眾生的大事因緣,但佛陀在菩提樹下獨自思考到:“我已經破除了一切煩惱,久遠以來的心願已經得到圓滿的結果,然而我所悟得的道理卻非常艱深,只有覺悟者和覺悟者之間才能相互懂得,才能心心相印,而眾生,在五濁惡世,為貪、瞋、愚、邪見、驕慢、諂曲等種種無明煩惱所覆障,福德淺薄,根器遲鈍,沒有智慧,怎麽能了解我所獲得的無上佛法呢?我現在如果要為他們說法,他們一定會迷惑不解,也不能相信接受,甚至還會對清凈正法進行誹謗。雖然這與佛陀沒有關系,但這些眾生會因此墮入惡道,受種種痛苦,這不就違背我度脫眾生的初衷嗎?與其招致他們受苦,還不如什麽都不講,獨自悄悄地進入涅槃境界吧。”想到這里,佛陀就打算立即化入涅槃。

就在佛陀打算涅槃之際,大梵天王(相當於中國道教所講的天界玉帝)知道佛陀即將示現涅槃,馬上現身在佛陀面前,對佛說:“世尊久遠以來,為了救度眾生,甚至可以舍棄身體、生命用來布施,承受了種種的艱難困苦,廣修功德,因此到今天終於成就了至高無上的佛道。而現在成道之後,如果世尊進入涅槃而不說法,眾生則依舊會沈淪於漫漫長夜和無明的黑暗之中,僅憑他們的力量,是無法脫離黑暗和苦海的。況且其中還有一些眾生過去世時,親近善法,種植了各種的福德,是完全可以聽受您所宣說的佛法並且得到至高無上的菩提大道的。希望世尊為了這些人,用大慈大悲的力量和智慧開導他們,使他們脫離苦海,抵達解脫彼岸。”佛陀聽到大梵天王的勸請以後,非常高興,但還是很擔心眾生無法理解他所證悟到的真理,於是又思索了一段時間以後,才決定開始他的教化。

佛陀選擇了五位苦行者為最初的說法對象

佛陀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教化眾生從何處着手呢?佛陀首先想到的就是國師、大臣所派遣來照顧他的憍陳如等五人,他們都是異常聰明有道行根基的人,現在應當先為他們說法。想到這里,佛陀當即從金剛座上站起來,準備前往波羅奈國鹿野苑,為他們演講佛法。

鹿野苑位於恒河和波羅奈河之間,那兒有一片繁茂的森林,環境十分幽靜,非常適宜於修行。憍陳如等五人就在這片森林中修習苦行。憍陳如等五人遠遠地看見了佛陀來到鹿野苑,便互相議論道:“這個太子沙門已拋棄苦行,回到世間,接受飲食的樂趣了,他不再有修道之心。現在他既然來到這裏,我們不必站起來迎接他,也不要向他作禮問候,不要問他有什麽需要,也不要給他鋪座位。如果他要坐下來,就隨他的便,我們大家都不跟他說話,只當不曾看見他一般。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