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化的思想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佛陀用生動的比喻來教化眾生

從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化方式主要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據不同人的根器和情況,來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教化。這一點在《妙法蓮華經》中說得非常明白和生動。在這部經中,佛陀將祂的說法方式比喻成兩個生動的故事:

(一)火宅喻,出自《妙法蓮華經·譬喻品》。故事是說:一富豪有一大宅,年久失修,一天突然大火燒起,但是長者的孩子們正在大宅內玩樂嬉戲,眼看火就要燒到孩子們,長者再三誘導,孩子們都不聽他的話,還在里面玩樂。於是長者想出一個辦法,對孩子們講:“門外有羊車、鹿車和牛車,任你們遊戲,孩子們快出去拿。”聽到長者的話後,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向外沖出火宅,這時孩子們脫離了危險,長者給每一位孩子一輛上等大車。在這個故事中以“火”比喻五濁、八苦等;以“宅”比喻三界。謂三界之眾生為五濁、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穩,猶如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以長者比喻佛陀,用種種方便來引導眾生出離火宅。

(二)窮子喻,出自《妙法蓮華經·信解品》。某富豪家有一個兒子,從小離家出走,流浪在外,生活非常貧困。有一天,他流浪回到了家鄉,但不認識自己的家門,而他的父親認出了兒子,於是叫他回家。但兒子以為長者要抓他,於是拔腿就跑。長者用了很多手段才把兒子請回來,並一再善意引導,最後才使兒子認識了父親。這就是以“窮子”比喻剛剛起步的修行者,這些人因為還沒有足夠的福德資糧,就猶如貧窮之子,缺乏衣食,生活相當困苦;長者比喻佛陀,以種種方便令除煩惱,增加他們的信心,然後再繼續教化,幫助這些修行者積累福德與智慧,在修行道路上更進一步。

佛陀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教育家

佛陀的教化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總是根據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法。因此,在佛法中就有了方便說和究竟說之分。方便說就是對於一些根器不高的眾生,無法向他們直接講述真實的道理,因為這些人根本無法理解這些高深的道理,反而會增加煩惱,所以佛陀會借用權巧方便的方式引導這些眾生。

所謂的究竟說,就是對那些悟性高的人,直接開示高深的道理。譬如在《金剛經》中,佛陀向長老須菩提就直接開示了萬法皆空的妙理。不過嚴格地講,佛陀所宣揚的法都是方便說,因為真正的宇宙真理只能證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因此佛陀在《金剛經》中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在這里,佛陀將形成語言文字的佛法比喻為渡河的木筏,因為法不可說,凡有所說,皆如幫助他人渡河的木筏,筏僅僅是渡人之工具,人如果已經渡河,木筏就應當舍棄。

佛陀是一位因材施教的超級老師

說佛陀是一位超級老師的原因是:他的學生從小學生一直到博士都有。對於小學生,佛陀循循善誘,用桔子蘋果和糖果來教育這些孩子。對於高中生和大學生,佛陀就會直接講述各種的定理、道理。而對於那些博士生,佛陀則會向他們開示下一步的方向,在必要時給予指導,讓他們自己去證悟和發現。所以說佛陀的教化是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而施以教化。 像這種例子在佛教的典籍中有很多。比如:佛陀有一弟子,名叫周利槃陀,他稟性愚笨,近於癡傻,同參(即同學)們教他四句偈子,他學了幾個月也記不住。為此,佛陀決定親自來教,並只讓他學“拂塵除垢”四個字,又讓他做拂拭比丘鞋上塵土的工作,一邊拂拭,一邊念誦這四個字。時間一長,周利槃陀心里的煩惱業障漸漸消除,人開始變得聰明了,不但記住了偈子,領會了其中的含義,而且智慧日長,終於在某日忽然開悟,證得阿羅漢果,成為人們熟知的“十八羅漢 ”之一。

又如另一位弟子,原先為彈琴的樂師,家境富有,出家後精勤修道,由於用功過度,損傷了身體。佛陀知道後,便對他說,修行如同彈琴,琴弦太緊,容易繃斷;琴弦太松又彈不出聲,所以,必須松緊適當,取其中道,方能奏效。這名弟子依教而行,身體很快復原,進而遂有證悟,成為佛弟子中精進第一的長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