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化的意義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主持达义法师

面對要求佛陀準許他出家的耶舍,佛陀卻說道:“耶舍!你現在應該立刻回家去,你的雙親這時候都在焦急地掛念着你,出家並非離開家庭才叫出家。

身上雖然穿起出家的衣服,而心卻戀着世間的俗情;人雖居住在深山叢林中,而時時不忘懷一般的名利,這怎麽能謂之出家?如果身上雖然裝飾着華美的瓔珞,而心卻光明清凈,降伏煩惱的怨敵,對人沒有怨親的分別,更能以真理教化人間,這才名之為真正的出家。你要出什麽家呢?”耶舍答道:“佛陀!你開示出家的意義,我全能了解,也能接受。我請求佛陀,慈悲允許我出煩惱的家,做一個真理的傳播者,做佛陀的一名弟子。”佛陀隨即允許耶舍的出家請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佛陀看到了耶舍因世俗的煩惱而痛苦不堪這一契機,為他講述了相對治的方法,使得耶舍走上了解脫大道。所以說,無論是什麽樣根基的人,佛陀都能看準教化的時機,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佛陀身體力行是最感人的教化方式

佛陀最感人的教化方式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言行為弟子做表率,用自己的行為感化弟子。例如經典中記載:當時佛陀僧團中有一位生病的比丘,他平時身體還健康時,聽了很多佛法,也常常隨着佛陀到處弘法,但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卻與人群隔離。別人生病時,他認為與自己毫不相幹;即使舉手之勞便能利益他人,他也不肯去做。他認為自求解脫,才是修行最重要的目標。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的。當他生病時,因為平時不肯付出幫助,所以沒有人願意照顧他。他病得躺在床上,連大小便都無人為他清理,而飲食湯藥,更造成許多困擾。佛陀知道此事之後,馬上請隨行的比丘為他清洗打掃,又親自將他的身體清洗擦拭得清清爽爽,然後換個地方讓他躺下來。接著佛陀就慈愛地問這位生病的比丘說:“我平時所講的四諦法,不知你是否還記得?”

這位比丘回答:“平時佛陀講法,我都非常認真聽。”佛陀說:“你若還記得,現在就為我說說四諦法。”這位弟子便恭恭敬敬地撐起上身,斜躺在床上開始說四諦法(四諦法即是苦、集、滅、道);而佛陀就坐在他的身邊,低着頭、非常認真地聆聽。這位比丘一下子就明白了佛陀的深意,在實際的病苦中體會“苦”的真實意義,同時也要對所有的人起慈悲心,廣種善緣,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其他的弟子看到佛陀的行為,也非常慚愧,後悔沒有按照佛陀的教誨去做,反而以怨報怨,心量何其小也。

還有一個例子說,佛陀與五百弟子有一次來到一個國家,沒有受到供養,加上該國遇上災荒,谷米昂貴,乞食難得,弟子們餓得東倒西歪。此時恰逢一販馬的佛教信徒經過此地,見此情形,遂將隨身帶來餵馬的麥子供養佛陀。佛陀高興地接受了,並帶頭津津有味地嚼食馬麥,使弟子們深受感動。就這樣佛陀與弟子們一起在樹林里安居,以馬麥充饑,度過了三個月的艱難日子。佛陀以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教育弟子:在遇到特殊困難時,所應采取的態度及如何克服之方法。

佛陀是一位偉大的覺者,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流傳了兩千多年,對當今這個年代仍然具有重要的藉鑒作用,例如我們前面討論過的因材施教、因機施教和身體力行,是任何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應該遵循的原則。當然,佛陀的教化與教育還有許多其他的特色,在許多經典中都有精彩的記載,例如佛陀在《楞嚴經》中對阿難尊者的循循善誘,以一種思辨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弟子發現問題,發現真理。總之,作為後人,我們在閱讀這些經典時,不能僅僅當作故事看,還要透過這些事跡,了解佛陀的用意與用心,這樣才能學以致用,靈活圓融。這一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思考。

佛陀的教化對現代文明的最大貢獻,就是在現代這個紛繁混亂的世界里,為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使眾生破除無明煩惱,彰顯本具佛性,離苦得樂。佛陀的教化是為眾生說法,隨緣度化,不擇對象,不分貴賤,遍灑甘露法雨,滋潤眾生枯幹的心田。因此,佛陀的教化給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珍惜和繼承這個留傳二千多年的智慧明燈,這樣能使我們的社會文明得到進步和發展。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