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化的特點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因材施教是佛教修習的一大特點
佛陀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尊者因材施教的故事具有典型代表意義。起初,有兩位弟子在目犍連尊者教授、指導下專心學禪。雖然弟子修習非常刻苦,但一直沒能開悟。一天,舍利弗尊者探問目犍連:“你那兩位弟子是否修得正果?”目犍連尊者遺憾地說:“未得。”舍利弗尊者又問:“你教給他們什麽方法?”目犍連尊者說:“一個教的安般禪法,另一個教的不凈觀法。可是倆弟子心智愚滯,總不得要領。”舍利弗尊者接着追問:“你的兩位弟子各是什麽出身呢?”目犍連告訴舍利弗:“一個出自浣衣人家,教他安般禪法;一個是鍛金師之子,教他修不凈觀法。”“噢!原來如此。”舍利弗對目犍連說:“鍛金師之子應該教他修習安般禪法,浣衣人之子則應當修不凈觀法。因為鍛金者常吹風箱,出入氣息粗促,教他安般禪法,調順呼吸,使他易於安心以進入禪定。而浣衣人常在河邊,所見者多是清水凈衣,教他不凈觀法,能使他通過觀想自身及他身的汙穢不凈來消除貪戀妄念,由觀白骨而安心,從而悟法。”目犍連采納了舍利弗的建議,調換了兩個弟子的修習方法。果然,兩個弟子都有了進步,最終修得了羅漢果。
這種因材施教的方式巧妙地解決了最初佛陀所擔心的問題,也就是因為眾生無法理解妙理而妄加誹謗而招致惡報的問題。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看到,佛陀巧妙地根據不同人的根性而宣說對治的道理和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因機施教是佛教修習的另一特點
在佛陀的教化中,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因機施教,也就是根據不同的時機,為眾生開示相對治的法門。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盂蘭盆節的來歷。據《佛說盂蘭盆經》說: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尊者於禪定中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雖使盡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饑餓之苦,於是向佛哭訴。佛為說救濟之法: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在那一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仰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脫你的母親。
目犍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當目犍連問佛將來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時,佛說:從今以後,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以使現世父母增福延壽,過去父母脫離惡道。
佛陀對一般民眾的諄諄教導在《釋迦牟尼傳》中記載了一個生動的教化普通民眾的故事:自從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陀以後,佛陀就常帶着他們在縛啰迦河沿岸附近教化眾生。有一天早晨,佛陀在河畔用水洗臉,洗後在堤岸上散步。正在這個時候,縛啰迦河的對岸有一個發狂的青年,見到佛陀後忽然大聲狂呼地脫去鞋子,從河中水淺的地方奔向佛陀,口里還不斷地叫着:“我苦啊!我苦啊!……”佛陀用慈湣的眼光看着他,他卻用懷疑的眼光看着佛陀。這位叫“耶舍”的青年看到佛陀的相好威嚴,隨即恭敬地跪在佛陀的面前說道:“您一定是大慈大悲的佛陀。請你慈悲救救我,我是迦屍城的耶舍,我給生活困惑得實在不安。白天,聲色財利困擾讓我沒有安心的時間;夜晚,所有的人又集合起來舉行吵鬧的宴會。當初,我也為此陶醉迷戀過。但日子久了,我真尋找不出這其中的樂趣。昨夜,當宴會散去的時候,我拖着疲乏的身體回到家里,正在昏沈朦朧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恐怖的噩夢,再也不能入眠,我就從床上起來,走出寢室,忽然看到我一個非常喜愛的舞女正在和一個音樂家調情,我當時再也無法忍耐,怒火在我的胸中燃燒起來。我的頭腦也開始混亂,因此發狂地跑出家門,一路盲目的狂奔,像有什麽力量驅使一般,黎明的時候我走到縛啰迦河的這邊來。我看您大概就是被人稱做大覺者的佛陀,請您救救我,我的心中實在苦悶得很!”
佛陀慈祥溫和地用手撫摸着耶舍說道:“年輕的善男子!我正是佛陀。你不要煩惱不安,你見到我自會安穩自在。你現在可以把心靜下來想想:世間有永久不散的筵席嗎?人生哪里能永遠親密住在一起?你不要悲傷,這本是一個虛偽的世界,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自己的身體尚且不能依賴,哪里能要別人都屬於我們自己?你得度的機緣已到,你就把一切放下罷!”耶舍聽到佛陀的話語,感動得流下淚來,他跪在地上要求佛陀準許他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