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中道(七)
在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中,正見是排在第一的,它的重要性也是第一位的。樹立正見,是學佛之關鍵。至於什麼是正見,佛陀自己是這樣給為我們解釋的: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正見者,何等為正見?」
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婆羅門!是名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婆羅門!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如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經如上說。
在這裏(雜阿含經七七一),佛陀講到,正見可以分為世俗正見與聖正見兩種。世俗正見是指知道應該佈施,實施十善,乃至於相信世間有阿羅漢等。有了這種正見,當然是很好的,它有助人轉向善道。但這種正念是有漏、有取的。我們最終追求的是聖正念,它是指以智慧思維四聖諦,深刻地領會苦集滅道的真諦,這才是出世間、無漏無取的正見。
正見的對立面是邪道。不可否認,在我們這個世界,有正見的人很少很少,而邪見處處,充斥著人們的心靈。佛陀曾告誡我們: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邪道,有正、有正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何等為邪道?謂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何等為正道?謂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無貪、無恚、正見。」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列舉了種種邪見,有我們常說的三惡道,具體表現有十種之多,殺人、盜竊、邪淫、妄語(是指說毫無根據的謊話,將其是非顛倒,令人真假莫辨;另外亂引經典,錯解經論,壞人法身慧命者都是妄語,都會墮地獄業。)、兩舌(利用機會在兩人之間道長話短並搬弄是非,最終目的在於挑撥離間,破壞當事人的處事和諧。家常不合常有別離是其業報)、惡口(指的是不斷謾罵、無根由的詛咒。由慢習故,惡口罵詈三寶者,自墮三惡道報)、綺語(不誠懇地讚美,言不由衷地誇獎等。諸綺語報者,雖有實語,一切人皆不信受)等。我們應該「日三省吾身」,自己今天犯了這些邪道。
而不煩這些邪道,就是「十善業」。這十項中有關我們的行動的有三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這就是善業道中的「身三善業道」。有關我們的語言的有四項: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就是「語四善業道」。再加上「意三善業道:不貪欲、不瞋恚、正見」。
在另外一處(雜阿含經784),佛陀說:
「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裏佛陀說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四句話很有名,是指修行人自覺已完成滅盡欲貪與我見,達到心解脫、慧解脫的寫照。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這些正是阿羅漢的特質。是我們凡夫奮勇精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