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中道(三)

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異同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

愛別離,是指對喜歡的、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對希望有利、有益的、快樂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親戚,卻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交往、聚會而產生的痛苦,總說為生離死別之苦。以上兩種狀況的相反的,一是跟不喜歡的人或東西在一起,一個是跟喜歡的人和東西相別離,但其實質是一樣的。

求不得,傳統的解釋是指六道中的眾生,對於以上的各種苦而生的訴求,希望它們不要來到、卻無法實現,從此而生的痛苦。所謂「惡法求離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離不得,樂事求欲不得;三塗苦報求離不得,人天樂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離不得,資生眷屬求欲不得。」通俗地講,人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想擁有基本的生活資料,不然生命就無法延續。但人總會希望得到更多一些,更多的金錢,更高的地位,更多的物品和設施,也許還有更多的安全感;但一旦不如願,就會有苦惱。

以上就是人生的種種痛苦,這些就是人生的本質。有的還把它總結八苦,這八大痛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蕴熾盛。也有把它簡潔總結為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其實,說得越簡潔,理解起來越困難。三苦的說法來自於佛教中一步著名的論,這就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苦苦性云何?答:欲界諸行由苦苦,故苦。」「壞苦性云何?答:色界諸行由壞苦,故苦。」「行苦性云何?答:無色界諸行由行苦,故苦。」這裡是「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來劃分的。欲界有男女飲食之樂,所以三種痛苦都得承受,因為有漏皆苦。

因為都是苦,所以經論上的分類有一苦、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六苦、七苦、八苦、九苦、十苦等等。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說:「菩薩於有情界,觀見一百一十種苦,於諸有情修悲無量。」以至於說有八萬四千或無量的苦。這些分類我們不一定都要記住,這只是說明,人生皆苦。所以佛陀說「純大苦聚」。

有這麼多苦,那人該怎麼辦呢?應該先了解原因。集者,集起之義,集起苦因,又稱苦集諦。集是有關苦的原因。人們遇到一個問題,應該首先問一個why,這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上文說了,人最強烈的願望是生存慾望;要生存,就必須依賴一定的資源。但人不可能適可而止,是因為我們有「貪」、「嗔」、「痴」。所以,人的苦難來自永恒的生存欲,因為生死流轉永無寧日,終日擔憂。

滅,知道了原因,就要著手去做。就是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剷除根源。根源就是「貪」、「嗔」、「痴」。佛陀曾給弟子們說,要是有人問你:那位大師給你們講了什麼法,你就應該這樣回答:「大師唯說調伏欲貪,以此教教。」他們還要問:用什麼方法調伏欲貪,你就回答:「大師唯說於彼色陰調伏欲貪,於受、想、行、識陰調伏欲貪,我大師如是說法。」

道,又稱為苦滅道聖諦,是說如何破解苦集,使苦不再積聚,乃至於滅壞的修行方法。必須要去修八正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道」。具體來說,就是中道。

離苦得樂是每一個人都嚮往的。但是千百年來有誰找到離苦得樂的方法?只有佛陀,只有佛陀提出的正道,所以佛陀又被稱為「大醫王」。所謂「大醫王」就是「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雜阿含經》卷 15389經,CBETA )這段話意思說,佛陀不但知道病的症狀,也知道生病的原因和疾病的根源,而且還善於對症下藥,最後還知道以後不讓疾病復發的辦法。曾經有研究者指出,現代工業、服務業管理採用了類似這些步驟以後才解決生產線和服務流程上的問題,以降低產品的不良率。我們不僅讚歎,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初轉法輪時說的方法(也就是道),可以應用到解決任何面臨的問題上。當然,這種「成就四德,療眾生病」的方法,僅僅用於管理上就太可惜了,用于解決人生最大的問題上才不至於辜負佛陀的教誨。

這就是「苦集滅道」四個字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