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中道(二)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知道,中道與四聖諦、八正道是聯繫在一起的。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就會讓我們體會更多更深刻。
佛陀對弟子們說:
比丘們,此爲苦聖諦:生苦、老苦、死苦;憂、哀、痛、悲、慘苦;與不愛者共處苦、與愛者離別苦、所求不得苦:簡言之,五取蘊苦。
丘們, 此爲苦因聖諦:(苦因是)造作再生的渴求——帶著貪與喜、於處處耽享——正是: 對感官之欲的渴求、對有生的渴求、對無生的渴求。
比丘們,此爲苦的止息聖諦:對該渴求的無餘離貪、止息、舍離、棄絕、解脫、放開。
比丘們, 比丘們,此爲趨向苦的止息之道聖諦:正是此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陀的教導,後來被總結為苦、集、滅、道「四聖諦」。用現在的語言講:苦,就是人生相狀,集:苦的原因,滅:解脫的結果,道:解脫的方法。這是佛陀的基本教義之一。
佛教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自認為有一個「我」,其實這個「我」是由五種物質與精神(五蘊)合組而成,只是短暫而偶然的產物,沒有持久、常住、永恆的東西。每一個人都面臨著生老病死的痛苦,所有的歡樂都是那麼短暫,而更多的是眾生體驗到的、無法迴避的苦。因為諸行無常。
根據以上所引的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佛陀把苦分為十一種: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概括的說「五取蘊即苦」。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誕生、出生、入胎、再生,還有五蘊中的顯現,還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獲得的內容等,都為「生」。「生」是許多苦的基礎。佛陀是這樣解釋的:「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再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庫,這稱為生。」(《長部》卷25)生命的每一個環節,無不滲透了「苦」。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變白、皮膚變質、六根的成熟等各種現象。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也將生起。佛陀這樣解釋:「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發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諸比庫,這稱為老。」(《長部》(卷22))
佛陀也曾用肉身示顯生命的真相。有一次,佛陀在日出時走出隱居處,坐於西陽下暖其腰背。尊者阿難往詣佛陀,進前頂禮後,以手按佛陀的四肢道:「多麽驚人啊,世尊!多麽駭人!您的膚色不再皎潔,四肢鬆弛起皺,脊背前傾,各種官能——眼的官能、耳的官能、鼻的官能、舌的官能、身的官能——有可見之轉變。」佛陀告訴「阿難,正是如此!有年輕,則不免衰老;有健康,則不免疾病;有活命,則不免死亡。」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死亡、滅亡、五蘊的分離等。佛陀解釋道:「諸比庫(比丘),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舍棄、命根的斷絕。諸比庫,這稱為死。」(《長部》卷22)
愁,是指由於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憂愁、哀愁、悲傷等。「諸比庫,什麼是愁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愁慮、憂愁、哀愁、內(心)憂愁、內(心)悲哀。諸比庫,這稱為愁。」因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稱為苦苦。
《清淨道論》第十六品:「身心的苦受,因為自性及名稱都是苦的,故說『苦苦』。」
悲,是指因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歡、悲哀、悲痛等。「諸比庫,什麼是悲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哭泣、悲歎、悲泣、悲哀、哀號、悲痛。諸比庫,這稱為悲。」
苦,是指身體的疼痛和疾病不適等。「諸比庫,什麼是苦呢?諸比庫,身體的苦,身體的不適,由身觸而生的痛苦、不適感受。諸比庫,這稱為苦。」
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什麼是憂呢?諸比庫,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觸而生的痛。 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氣、憔悴、絕望等。「什麼是惱呢?諸比庫,若是由於具足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鬱惱、憂惱、憔悴、絕望。諸比庫,這稱為惱。」
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異同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