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中道(五)

佛陀一再強調:「任何法與律中,若無八聖道者,則無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沙門。然而任何法與律中,有八聖道者,則有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沙門。此教此律有八聖道,正在此處便有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沙門。其他教派缺多識的沙門。比丘們若端正而住,世間將不缺阿羅漢。」

這裏所說的四種「沙門果」,代表四種修行成果。《雜阿含經》卷29:「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恆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具體說了四種成果的名字。另一種說法說就是上面所引經文中說的,按順序說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爾時世尊告苾芻眾: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譯法不同而已。

佛教修行具有科學態度,修行之後必須經由測試、驗證才能得知是否正確而無偏誤,此稱為「證果」,無論是漸修(逐漸提升修行成效)或頓悟(修行上有大幅斬獲)都必須進行驗證,正確後才算取得果位,否則必須持續修行,並再次進行驗證。這跟現代社會的教育體系中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這個進階差不多。一般來說,不能逾越特定階段。

須陀恆,按照巴利文直譯,就是「入流」「進入河流」,這意思是很明顯的,從這裏開始才有可能走入正道。「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 『所謂流者,何等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這裏是開始之處,入門之處,雖然是初階,但非從這裏開始不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斯陀含,直譯為「一往來」,佛經中也稱為「一上一還」,指的是最多只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完全解脫,永遠出離輪迴。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因此得斯陀含果的聖者,不會投生三惡道,其定力與修行也不會退失,至多在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就可以得到解脫。

與初果須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擁有初果的三個特質(斷疑見、斷戒禁取、斷我見)之外,再加上薄貪、嗔、癡的特點。也就是說,二果聖者在修行的證得過程中,對世俗五欲生活(指財、色、食、名、睡,或者色、聲、香、味、觸)起了遠離的心,欲望從根本上減少了。

阿那含這個名詞的意思是「不來」「不還」,由鳩摩羅什大師由梵語譯為「阿那含」,為聲聞第三果。之所以說不再來,是因為得證此果位的人將不再迴還欲界,而證涅槃。此位須斷盡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證得之。《毘婆屍佛經》卷二說:「修諸梵行,遠離五欲,斷煩惱證無生法,成阿那含。」所謂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五下分結是:我見(身見)、戒禁取見、疑見、貪欲、瞋恚。欲界的修道所斷惑,至此已經斷盡。證阿那含果的聖者,已經斷了欲界的煩惱修惑,不再染著欲界的五欲。因斷除了欲界的貪愛,必定證得初禪。死後將會離開欲界,上升色界或無色界,在那邊入涅槃,不再返還欲界。

阿羅漢,是聲聞修行的最高階段,原意為「殺賊」或「無生」,指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其三個特點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皆為大阿羅漢。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所以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八百羅漢」之說,道理就在這裡。

我們知道,佛有很多稱號,其中之一就是「阿羅漢」。大乘佛教認為,佛具有阿羅漢證量,但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卻不具佛的證量,所以佛當然可以說是阿羅漢,因為佛斷盡一切煩惱,究竟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轉;但阿羅漢因福德智慧遠不如佛,阿羅漢的果位也不能與菩薩相提並論,在大乘佛教中阿羅漢必須迴小向大才能進入菩薩位,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人。

在我們的講述中,我們知道,初轉法輪時,為五比丘說了八正道(尊者憍陳如當場成就初果)。在佛陀入滅前的最後說法,也是為最後的弟子說了八正道(尊者須跋因而成就解脫阿羅漢果),展現了八正道在佛陀教導中的分量。其中道理值得我們深思。(未完待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