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中道(八)
我們要明白,生命是無常的,但在無常中要把握機會珍惜人生。只有把握八正道,才能让生命有意义。佛經云:「 人身難得今已得。」 要時時刻刻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靈性。
佛陀剛降生在人間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說:「 天 上天下,唯我獨尊。」 此話的意思是指世間萬物,唯有我們每個人心 中的靈性最為稀 有 難 得, 我 們 有 了 心 中 這 個 靈 性, 便 能 在 穿 衣、 吃 飯、睡覺、 讀書、 工作等日常生活中去體悟人生, 感受人 生, 享 受 人 生。
沒有悟性的生 活,每 天 從 早 到 晚 忙 忙 碌 碌, 好 像 一 臺 機 器一 樣,為了工作而工作。 這樣的生活方式便會產生乏味的感覺,缺少 朝氣和樂趣。
如果是有悟性的生活,我相信除了忙碌之外,更能感 受生活是一種藝術,它不但是一種形式,而且是富有更強的生命力 和創意。 每天雖然不斷地勞作,但其心念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這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境界就是禪定的體現。 有了這種禪定工 夫的人, 生活再苦, 工作再忙, 他們都能做到胸有成竹, 運 作 自 如。 不但生活有規律性,同時心中更加充滿著喜悅和感恩。 因為有覺性 的人已經找到了世間萬物變化的某種規律,從中體悟到在瞬間萬變 的環境中,有一個不變的道理在裏面。
俗語云: 「 人 有 生、 老、 病、 死; 物 有 成、 住、 壞、 空; 心 有 生、 住、異、滅」 ,這些變化充分體現了萬事 萬 物 都 是 無 常 的。 但 在 這 些 變化莫測的背後,有一個不變的原理,那就是「 空性」 。 因為萬法本性 是空的,所以世間的一切現象才可以改變。 比方說,一個窮人沒有 錢,但只要他認真工作,發揮才能,尋找機會,總有一天這位窮人會 變成富人。 例如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 茨,他們都是從普通的平民,經過一番的拼搏苦幹而有今天驚 人的業績。 一位一字不識的文盲,經過勤奮學習,不斷深造,有一天 便可以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 這些道理充分說明了佛法所講的 緣起性空,是我們認識人生的關鍵所在。有了正確的人生觀,才能 找到生活的定點,才不會迷失自己。
人若想要不迷失自己,首先要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優點缺點, 並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習慣。 通過對自己審察一番以後,進而審察自 己的身、口、意 三 業 是 否 清 淨。 這 種 修 正 身、 口、 意 三 業 的 做 法, 就 像花草樹木要時常修剪一樣,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修行身業有 三種,口業有四種,意業有三種,共稱為十善。如果修行不好,便成十惡。
身業方面:
不殺生:不要自殺或謀殺別人。 最好不要隨便殘殺動物,要有 慈悲心,利人愛物。 不但不要殺生,還要護生、放生。
不偷盜:我們要愛護別人的財產,不要隨便偷取別人的東西,不但不偷,自己還要廣行佈施,救濟苦難的眾生。
不邪淫:除了正式夫妻之外,不能有婚外情或第三者,以免破壞 家庭和睦。 人不能任性隨意,要有定力和原則。
口業方面:
不妄語就是說話要講誠實語,不要欺騙人。 不兩舌就是不要唯 恐 天 下 不 亂, 到 處 搬 弄 是 非, 要 多 勸 人 以 和 為貴,為善最樂。
不惡口:不要出言粗暴,破口大罵,講話要柔軟,做到口出蓮花 般清淨無染。
不綺語:不要講一些不健康淫穢之語,以免誤導他人,要多講一 些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語言。
意業方面:
不貪:不要貪求無厭。做事要量力而行,有多少本事,便做多少 事情。
不瞋:不要有嫉妒心和瞋怒,要有定力和耐性。不癡:不要是非不辨,好壞不分,而要有智慧洞察一切。
以上十善是我們做人的根本,也是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生活準則。必須嚴守這些生活準則,因為玉不琢不成器,鐵不煉不成鋼, 人不約束自己的行為,就難以承擔重任。 由此可知,佛法要在生活 中修,如果離開生活,怎麼會有轉迷成悟、轉凡成聖、轉識成智的這 些觀念呢?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時常淨化身、口、意三業,同時還要修 學八正道。 遵守這些生活準則,就可以從煩惱痛苦的此岸,到達清淨快樂的彼岸。
人的悟性最高,世事雖是無常,但只要用心去生活,便能在 無常中找到真常的道理,如果時常淨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依據 八正道的方法去生活,心中的佛性便能顯現,煩惱迷惑自然而然不斷消除,自在人生當前即是,不假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