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中道(四)
根據經典,我們看到佛陀對四諦和八正道是極其重視的。這種重視,與四諦和八正道在佛陀思想和佛教教義中地位是相適應的。我們通過佛經中的兩個故事來說明它地位的崇高。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教住世時,有五個重要的精舍,竹林精舍、祗園精舍(祇樹給孤獨園)、靈鷲山精舍、庵羅樹園、獼猴池精舍,合稱「五精舍」。最後一個「獼猴池精舍」旁邊,有一個大林重閣講堂。有一次,佛陀遊化到跋祇國首府毘舍離城,住在城北的大林重閣。
這一天,阿難尊者早上準備進城去乞食,一出講堂大門,就看到一群來自城裡的離車族小孩在這裡玩兒。它們以精舍大門的門孔作靶子,正在比賽射箭。
阿難發現,這些孩子個個都是神射手,箭箭都精準地射入了那小門孔內,沒有一支偏離,心中不禁對這麼高難度的技巧感到讚歎。
回來後,阿難酒吧剛才看到的孩子們射箭比賽的事講給了佛陀。佛陀就此問阿難:
「你覺得這些孩子箭箭射入那小門孔內難呢?還是將一根毛分成一百段,拿出其中的一段為箭靶,每一箭都射中箭靶難?」
「世尊!當然是射中一根毛的一百分之一難。」
「阿難!但這不會比能對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生起如實的體證還難。所以,阿難,應當盡全力來修學四聖諦!」
上面這個故事,出自《雜阿含第四〇五經》,說明四聖諦的難度和重要。
另一個故事是佛陀在祗園精舍講的。見 CBETA 漢文大藏經第38 卷《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有一位名叫馬血的天子,來到佛陀處禮拜問訊。他向佛陀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就可以用走盡這個世界?」
佛陀沒有給予回答,而是問他:「你是憑什麼這樣問呢?」馬血告訴佛陀:「我過去曾到婆伽梵天界,大梵天王遙見我來,便對我說道:『 馬血天子!這裡是無為之境地,沒有生、老、病、死,無始無終,也沒有憂愁苦惱。』我當時又想:這就是涅槃道嗎?這裡就是世界的邊際嗎?假如此處是世界的邊際,從世間可以走到嗎?」
佛陀問他:「你的神足通能力如何?」馬血稟告佛陀:「就像大力士擅長射箭,一箭射出無所障礙;我的神足通也是如此,一發足便來去無礙。」
世尊開示道:假入有四位擅長射箭的男子,各向四個方向方射箭,有一個人能飛起抓住這四隻箭,不讓它們落到地面。你說這人快不快?還有比這更快的。
佛陀說:在久遠劫時,我曾經為仙人,名為馬血,跟你同名,斷盡欲愛,能在空中飛行,來去無礙,具神足通,一彈指頃,就能攬住射往四方的箭支,不讓箭墜落。當時,我因有此神通,就想:「我能否以此神足通,到達世界邊際之地?」於是,就在世間飛行,卻無法達到世界的邊際。
佛陀最後說:「命终之后,进德修业,而成佛道,坐树王下,端坐思惟,往昔经历所施为事,本为仙人,以此神德,犹不能尽其方面。当以何神力而为究其边际乎?时,我复作是念,要当乘圣贤八品之径路,然后乃得尽生死边际。」
什麼是依循聖賢八品正道之徑路?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天子!只要精進修持此賢聖八正道,就能窮盡世界的邊際。過去恆河沙諸佛得以到達世界盡端,皆是精進修習此賢聖八正道;未來諸佛世尊出現於世,也必以此賢聖之道,得究竟世界的邊際。
這時,世尊便說此偈:
步涉無究竟,得盡世界者,地種不可稱,非神足所及。
凡夫施設意,於中起迷惑,不別真正法,流轉五道中。
賢聖八品道,以此為舟船,諸佛之所行,而究世界邊。
正使當來佛,彌勒之等類,亦用八種道,得盡於世界。
是故有智士,修此聖賢道,晝夜習行之,便至無為處。
當時,馬血天子聽聞如來宣說賢聖八正道,即於座上,漏盡煩惱,得法眼淨。天子便至誠向世尊頂禮,繞佛三匝後離去。馬血天子於當日,散種種天花在佛陀身上,供養如來,並說一偈:
流轉生死久,欲涉度世界,賢聖八品道,不知又不見。
今我以見諦,又聞八品道,便得盡邊際,諸佛所到處。
這就是佛陀給我們講的道理。應當依循聖賢八品之道,才能究竟生死邊際,解脫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