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战争觀(五)
湛山精舍住持達義法师
佛教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宗教,但佛教本身不是沒有經歷過戰爭。
就拿印度的歷史來說,伊斯蘭教從西元8世紀就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傳入印度西部,從信德地區一步步向內地滲透。後來,大約在12世紀,已經信仰了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大規模入侵小國林立、四分五裂的印度,在短時間內佔領了北印度。突厥人的入侵不僅僅是佔領土地,還要推行宗教。可以說,他們的手段是極其殘暴的。
在阿拉伯帝國擴張時期,當地人只要繳了人丁稅就可以並保留原有的信仰,這種做法還是比較寬容的。但突厥人來了就不一樣了,他們燒殺搶掠,摧毀佛教寺院(當然還有印度教寺院),殺戮僧眾。玄奘大師留學印度時的母校那爛陀大學就是這樣被毀滅的。突厥人用戰爭手段強迫當地人改變信仰,最後導致了已經傳承1700多年佛教在它自己的故鄉的徹底消亡。
當時,印度教徒還試圖組織抵抗,但佛教徒一直秉持「不殺生」「非暴力」的立場,絲毫沒有動搖,當然不會號召民眾拿起武器來反抗。即使再這樣一個極端的情況下,佛教徒依然沒有違背佛陀的教導,保持佛教徒的信念。以至於外國學者不理解地感歎:「佛教教義,尤其是它反暴力的社會綱領……對伊斯蘭教的殘暴作不出直接的回答。」(英國學者渥德爾(Anthony Kennedy Warder)《印度佛教史》(Indian Buddhism)第十二章第七節)
直到今天,除非研究歷史的必要,佛教徒很少提起這段歷史,更沒有就這個問題大做文章,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仇恨。佛教一直主張各宗教和平共處,共同為建設和諧友好的地球而努力。
因為佛教最基本的五戒中首先就是不殺生。「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是佛教修行者最根本的戒律,是佛教徒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佛陀的這一教導,為出家眾和在家眾共同遵守,沒有分別。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五恐怖怨對休息,三事決定,不生疑惑,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為五恐怖怨對休息?若殺生因緣罪怨對恐怖生;若離殺生者,彼殺生罪怨對因緣生恐怖休息。若偷盜、邪婬、妄語、飲酒罪怨對因緣生恐怖;彼若離偷盜、邪婬、妄語、飲酒罪怨對者,因緣恐怖休息,是名罪怨對因緣生五恐怖休息。(《雜阿含經 八四五經》)
反過來,殺生是十惡之首。所謂「惡」,就是佛教教義所說十種嚴重的惡行。其第一條就是殺生(另外九種是不與取、欲邪行、虛誑語、離間語、麁惡語、雜穢語、貪欲、瞋恚、邪見。行此十種惡行所造之業稱十惡業,會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也稱十惡業道、十不善業道。可見,不要說殺人了,傷害其他動物的生命都是大罪過。
但世界上沒有不殺人的戰爭,戰爭的首要目的是大規模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發動戰爭的目的是什麼,對人類來說就是悲劇。所以,佛教反對戰爭,反對殺人。
有的人說,殺死敵人或者所謂「異教徒」會升天堂。我們來看看佛陀是怎麼講的。在「相應部」的《戰士經》有這樣一段記載:
有一位戰士問世尊:「大德!我聽說戰士在在戰鬥努力殺敵,但被敵人殺死,他死後會升到一個名叫『俱所樂』的天堂裡去。你覺得呢?」
佛陀說:「請不要問我這個!」但這位戰士再三追問。最後,佛陀不得不回答:
「我讓你不要問這個問題,但你一再地要問。那我就告訴你:戰鬥的人努力殺敵,心已被惡作、惡意所束縛。說他死後能升入天堂,那是邪見!在我看來,他只有兩趣之一趣:地獄或畜生。即死後不是墮入地獄就是生為畜牲。」
戰士聽完佛陀的說法,立刻悲從中來,淚流滿面,難過的不能自己。佛陀告訴他:「這就是為什麼我再三勸阻你不要問的理由。」
在佛陀的眼裡,真正的戰士是這樣的,「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降伏自己,成就解脫才是最偉大的。(圓滿)